【岳晋峰】
究竟谁“委屈”了知识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3-03-28发表于山西)
《家在山河间》1108期刊发蔺振耀老师题为《知识很委屈》的一首诗,我感觉真让人很憋屈,不由想说说,一吐为快。
一南一北,父子俩干的同一样工作,都在送外卖。父亲憋屈的是自己没能让儿子上个好学校,儿子才读了几年“闲”书,只能干这种活;儿子大学毕业远赴他乡,干着与父亲一样的工作——送外卖。与不上学的父亲没区别,憋屈。憋屈归憋屈,还得“小车不倒好好推”,不推就没饭吃。
他们父子俩没出息吗?同行中硕士生有的是。前两年某电视台采访过一个博士毕业生,该“博士”是双博士学位,他的工作与没上学的“父亲”一样,在天津送外卖。听起来真让人憋屈,这不是活生生的“知识无用”的现实版吗?很难说是这在全国仅有的几例,我们即便管中窥豹,那也肯定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当你看见院子里有一只老鼠跑过,这院子里绝不是只有一只老鼠!
回到40年前的1980年代,在那之前,中专生一录取就是“正式”工,就是吃商品粮的技工。身份从录取时就鱼跃龙门,化身“国家人”,彻底甩掉了农民这顶帽子,成了“干事”的。再也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靠种庄稼养活自己了。大学生更不说了,一纸录取通知到手,就像端上了“铁饭碗”,就会月月有工资可领,天天有工作可干,身份变了,地位也变了。从什么时候大学生“不吃香”了?从1996年开始,国家不再实施包分配政策,1998年后逐步实行,到2000年教育部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所有大学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
也就是从那时起,大学生不再包分配了,但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没有好工作。好工作有,也不能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这就分出了三六九等。拿现在的一本生与二本三本生来说,即使同样是本科学历,一本二本和三本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点不仅能在毕业证上体现,更能从高考录取,就业前景等窥探一二。

首先高考录取批次不同。我们常说的一本二本和三本,其实是指不同高校的录取批次,第一批次录取的高校往往是省市甚至国家的重点大学。而第二批次录取的大学则是省内普通高校,至于三本多是企业与高校合办的民办高校。
其次学校办学层次不同。高校之间的办学实力也是不一样的,一本高校的科研水平更强,师资力量也更雄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二本和三本院校的教育经费就没有那么充足了,尤其是三本院校,学校的各项支出都需要自己支出,投入在科研上的资金自然也没有那么多了。

第三,学生就业前景不同。最后三者之间的就业情况也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一本同学在大四前就已准备好出路,有成功保研的,有签约大企业的。而对于二本和三本的学生来说,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多数二三本学校都是没有保研名额的,学生只能通过考研来达到读研的目的。二本三本教学质量与一本有区别,但投入与所得却成反比。学费高,还学不到一本那样的好成绩。家里供过大学生的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三本学生比一本生费钱,还没有一本生好找工作。谁让你学习成绩不好,不考个好学校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大比,全国多少读书人为了出路去拚命,多少人为了功名终生学习,年过古稀还在考试。唐朝录取进士一次只有二三十人;宋朝一次二三百人;到了明清一次一百至四百人。考取了进士,那才叫金榜题名,可以放任知县,可以留京做京官。也有那些命不好的,只有候补位置上等侍。
不过,那时候读书人少,人口也没有现在多。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参加高考每年一百几十万人,到2019年每年上千万人。 这么庞大的数字,就业岂能不难。难就业既成事实,教学质量下滑,更加不容忽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批人当家长,总拿自己的经历,与早已变化了的现实对比。认为大学生就是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其实教育早就变了味。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远不是当年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野鸡”大学出来的。他们办学目的是抢生源,多招收,挣大钱,与教书育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的“大学 ”根本不看学生考分,只要盯上你,拉一个名额,你一年就能为学校贡献几万元,三四年下来,学校总能从你身上赚几万元。一个学校收上几千名学生,收入又是多少钱。到了毕业,给你填一张毕业证,我这上万或十几万的收入也就合法化了。这便是目前人们广泛诟病的“教育产业化”。你学多少知识,是你自己的事儿。 可怜的家长们,尤其是农村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分一毛用汗水赚来的钱,用各种借贷堆起的债务,买了不钱值的一张废纸——毕业证书。孩子们苦读几年一毕业就失业了。 他们不去送外卖,又能去干啥。

我在企业有过招工经历,举一例说事。那年我们招一位沂蒙山来的大学生小李。他告诉我说,其实他没熬到毕业就出去找工作了。因为学费是他父亲到处举债借来的。学校又是啥情况,外人根本不知道。老师不上课,学生不学习。晚上打游戏,出去吃烧烤,谈对象,包房,白天到课堂爬桌子上打呼噜。小李说,我再这样上下去,我爸就累死了。我出去找份活干,给家里减少些负担。至于毕业证,只要交上学费,学校到时就给。
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这样。你能上“985”或者“211”,前景还是广阔的。我国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何为公平,何为教育质量,仍然需要凝聚共识。每个学生都要“上好学”是最基本的,这需要全社会形成极大的共识,就是在规范性的统一教育之外,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满足公众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因应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学习化社会,以及少子化时代的到来,这一变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下一步”的重要课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吃了学习的苦,有可能成功。你不下苦功夫去学习,混个野鸡毕业证,那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管什么时候“知识改变命运”都有其合理性。古人讲“学优登士,摄职从政”,尽管获得知识的过程很“委屈”,但千万不要委屈了知识。

【知识链接】
“985”与“211”教育工程
1998年5月,当时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是谓“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3月,全国“985工程”建设院校共有39所高校。“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