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访谈》每天傍晚6点与您见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或添加微信13039315828 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情系黄土地
——访原陕西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自美先生
在友人的工作室里,读得一本《荣宝斋——王自美画选》。翻开画集,一幅幅山水画深深地吸引了我,那里并非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也谈不上大气磅礴。然而,那黄土高原特有的沟沟壑壑、无边无际的灌木丛、起伏的丘陵、蜿蜒美丽的河川、健美的牛羊、晚归的牧童,在王自美的笔下,这一方热土是那样的令人心驰神往,那黄土高原的苍厚古朴、那黄土地的静谧和谐,让你仿佛人在画中,画在心中。

是啊,那黄土高原的灵气,那风情和神韵都在王自美的笔下展现着……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花,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与王自美交流中我引用艾青先生的著名诗句。
“我热爱的是家乡的黄土地”;“我忠诚的是我从事的艺术事业”;“我遵循的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我追求的是跟随时代不断创新”。

在与王自美先生进一步交流中他感慨万端地向我述说着……
自美并非仅仅是个著名的画家,也是个书法家,还是个著名的诗人。如果不是受版面和篇幅所限,我真想用“走近画家的王自美”、“走近书法家的王自美”、“走近诗人的王自美”等若干个题目来多角度地反映作为一位全才艺术家的王自美先生。然而此时此刻我还是就自美先生的画来展开。
王自美先生,陕西西安人,自幼习书画,近70年笔耕不辍,勤于墨池,是一位诗书画兼备的画家,北京画坛“四小龙”之一,京城唯一富有个性特点的“黄土地画家”,人送“黄土地的美容师”。书画从传统入手,逐渐创新,尤其是在表现黄土这片热土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画出了自己的风格。是他汲黄河雄浑之灵气,取黄土厚重之气势,凝西北粗旷之风骨,展北国山水之神韵,造就了他厚重而透灵、粗旷而具美之朴实画风。那眼熟的黄土高坡、农村乡情、农夫牛羊,给人一种思乡的亲切和回归大自然的宁静,浑厚豪放的用笔、用色,融中国画、西画于一起,做到了中西画技法的巧妙结合,使人耳目一新。王自美先生的诸多作品受到廖静文、陈昔未、徐庆平、魏峰、郑樵、何汉卿和圈内专家一致好评。

我读过王自美先生的作品《年年一样柿柿红》《麦苗儿青青黄花菜》《西山红叶好》《春到杜陵塬》《摘枝红叶赠故交》,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高赞誉。曾16次获得全国性大奖,曾在日本、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及国内10多个城市办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天安门及10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德国、希腊、瑞士等有关人士收藏。曾获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书画大赛展银奖、人民画报“今日中国书法美术大展”金奖等多个奖项;曾获“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称号并获“和谐的中国”邀请展特别奖等;曾在美术馆西泠印社展厅和荣宝斋画廊等多地成功举办画展。
不仅如此,王自美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华书画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广州新世纪画院理事、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ISO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为“中国著名国画家”。

我不由对王自美先生更加肃然起敬。他的画作把我带离了物欲横流、闹市声喧的都市。童年的记忆不禁浮现在眼前,尽管我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但那河水、那池塘、那树林、那清泉、那自然与人的和谐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啊,我从王自美艺术作品中找到了……
记得一位作者曾感叹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在此把记录的这段话也呈献在读者面前,文中写道:“故此我感激画家,由衷地感激。长安这块肥沃的土地,真是物阜年华,人杰地灵,清凉山上这位隐士高人,最早以书法闻名遐迩,青年时专攻西画,继而改作国画。有了西画的底子,中国画就有了味道,更醒目提神的味道。我最能动心的是色彩。他把色彩真是玩到家了,玩活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寒随一夜去》、《道是秋隆重阳九》等作品,色彩调配得特别逼真自然,特别诗意。无论是远看草色近却无,是落红并非无情物,还是秋风吹过霜叶红,画家都是兼取中西之长,把色彩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人赏心悦目怡情,让你在大自然的静谧中仿佛嗅到阵阵黄土味茅草香,仿佛一阵清风掠过山梁、树梢,掠过你疲惫的心。那河滩川首,崖畔村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活跃于纸上。尺山寸树,钱屋豆人。如些硕壮的关中汉子,如何一笔一点绘了出来,真为难他了。”

我的采访事先没有定框子,我们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交流着。王自美感叹道:在这高天厚土上养育了炎黄五帝和他的子孙,养育了中国历史上13代王朝和当代中国。没到过西部的人总把荒凉、贫困和西部联系起来,近年来由于媒体介绍,除了荒凉、贫困,那美丽的面纱逐步揭开。就拿陕西来说吧,有沙漠也有草原,有高山也有河川,良田沃土、矿藏遍地,母亲河从这里九曲回肠地绕过,无数条支流灌溉着黄土地上的五谷杂粮、西安古城,八条河绕着她转。更应一提的是: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西北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西部文化。高吭的秦腔、悠扬的信天游,它是劳动和精神上的产物。田间地头,困了,吼上两句“秦腔”,沟峁山梁上放羊乏味了,提起噪子唱一段“信天游”,何等自在。独有的高原深壑、黄牛白羊、青枣红柿、白云流水。那山水的雄浑、辽阔、粗犷、神秘,那风情纯朴、厚道、古老、可亲,这就是大西北的黄土高坡,你知道吗?

说到这里,王自美略有所思地告诉我:他家住在黄土高坡,他在黄土高坡土地上生活了60多年,这片炙热的黄土地生他养他,赋于他思想,赋于他性格,赋于他艺术人生的灵性,是他艺术创作汲之不尽的源泉。王自美说:爱这片黄土地,更爱这里的风情,一条回归自然的锁链把我和黄土地紧紧地锁在一起。“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怎么看黄土地怎么好看,她成了我艺术生命的需要。我也曾“回我黄土地,耕我梁上田”,我也曾“杜陵塬上挥牧鞭”;我喜看那“年年一样柿柿红”,我也曾醉卧“风栖塬上青青草”;从4月的“麦苗儿青青菜花黄”看到9月的“重阳过后霜叶红”。听牧曲、听羊鸣,不烦不厌,乐在其中,乐也画也,画也乐也。画都是生活中感受来的,爱它画它,爱不尽,画不完,难怪有人说看了我的画像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大自然那种亲切、那种宁静,如身临其境。

那么,怎样才能把黄土地画好?谈及这一问题,王自美充满信心地说:经20多年的思考和研究,首先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感情。画黄土地对黄土地要有感情,要爱,要观察,去感受,去汲取灵感,搜取素材。二是笔墨效果。画黄土地少用细碎的笔法去画,为了表现那种浓厚、辽阔、粗犷的气质,用泼墨最好,层次要多,要厚实,这就是黄土地的性格、气质。三是色彩。为了表现黄土地气质,色彩不能过花,尽管高原金秋是很美的,但还得统一、凝重、浑厚,这样我就将油画的色彩和国画结合起来,在彩墨中分层次,用色比较单一。四是情趣。黄土高坡不是闹市、不是渔乡,在这里牛羊、毛驴是它独有的产物,牛羊给了黄土地生命和灵气,它们是画龙点睛部分,要有情趣,生气,连那农夫、樵夫、村姑,各有所事,这样才有题,才有落款的诗。

王自美先生最后说:纵观我的黄土地画风,既有泼墨的粗犷、厚实,又有传统技法的皴点,既出现西画强烈的色彩,细观,又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般的宁静。粗与细、闹与静,加上乡景 ,是一首和谐的晨曲,一首悠扬的晚唱。创新不是成熟,不等于完善,更不等于所有人都能接受。不足是永远的,缺点是难免的。

握别了王自美先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才华、他的功力、他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采写王自美先生的文章还远未结束,我期待着有机会进一步走近他。我们祝福他: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