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清明 话三节
文/黄兴民
一提到清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那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出那“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甚至还有人认为清明就是寒食节,有诗为证“清明本意何人记?莫负千年介子推。”是故,专门谈一谈清明的真正意义,以及与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历史渊源。
一、清明节气,农事节点,三节合一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此清明作为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所以此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因此清明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节点。同时清明又是节日,称之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是一个为了安排农事的岁时节气,如何又成了有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的节日了?这与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的两个节日有关,它们是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后一两天。是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禁火扫墓的日子,是日人们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后来二者就逐渐合二为一了,寒食节也就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上巳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在三月初(一般指三月三),与清明的日期十分接近,于是逐渐合二为一,上巳节招魂,踏青,佩戴兰草的习俗就合并在清明节里。在唐代以后这三节合一,形成了固定的清明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清明除了上述意义而外,尚有何义?且听下面道来。
二、天清地明,社会清明,慎终追远。《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为之清明。”相传在上古大禹治水成功,正好迊来春天的一个天清地明,风光明媚的好时节,当时人们用“清明”一词来形容水患被清除,天下太平的状态,后来儒家就把政教有法度的盛世状态称之谓“清明”。清代表着纯洁和安静,明含义为光明和清楚。所以自然环境的清明,预示着天清似水,地明如镜,春意盎然,气象万千。而社会的清明,则象征着和谐、条理、法度、透明和公正。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使个人与家庭、家族和社会在精神上联系起来,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敬畏历史的表现,也是面向未来传承文化的必然。所以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同时也是个理性的日子,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不虚度此生。
三气清景明,念念清明,时时当下。《历书》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也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佳节清明桃李笑”,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人们踏青赏春,放风筝,荡秋千,尽享幸福的生活。所以清明节提醒我们在追思故人,感叹无常之时,更应该过好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而清明这两个字就是人生修行的关键所在。人生在世,总有许许多多俗心杂念,烦恼遗憾,如何能解脱?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每一个念头都了了分明而不为所动。这就是念念清明,也就是真正的“静心,然后才能“时时当下”归于本心,得到解脱,不为俗事所累。

四,身清心明,自在清明,天人合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的生命与时间、自然相对应,在新的一年,进入新的阶段,也有一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清明时节,春天的阳气极盛,从冬至日,一阳初生于地下,经过一百零四天到了清明,阳气达到了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源于道都的观念,古人认为在阳气极盛之时,吃寒食或者辟谷,可以把体内的浊气逼出来,使得身清气明,身心清净。今天我们不必接受古人的观念,但是这可以启示我们追求生命的吐故纳新,以达到清明的人生境界。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的确有着不平凡的含义,加之时至今日国家又将其法定化,可见其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了。为此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其文化意义,传承其优良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