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县网络文学发展的一点体会
文/姜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用户剧增,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相继出现。对于那些热爱文学、喜欢文创的作者,无疑是一个有更多展示平台、更多彰显自己作品机会的福音。我县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涌现出了《秦岭文学》《百草园》《洛南文友汇》《洛畔之音》《禹平文学》等一大批网络文学自媒体,目前各自发展较为良好,作品数量大、作者群体广、关注流量多,同时也基本没有发生作品抄袭侵权、传播不良信息等违法行为。这些平台已经逐渐成为我县文学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县文学发展的一支主流力量,值得可喜可贺。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比如,一方面文学自媒体平台基于共享信息的宗旨,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是另一方面著作权人失去了对其自媒体作品的有效控制。再比如,当前网络文学创作存在着,只注重吸引数量上的创作者而忽视创作者水平的问题,以浏览量求关注而忽视作品思想内涵的问题,以追求内容更新速度而忽视作品质量的问题等。从我县几个网络文学平台的创作情况来看,我认为,在肯定网络文学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目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思想内涵的肤浅;二是写作手法技巧的粗糙。

关于作品思想内涵的肤浅的问题,其实就是作品质量不高的问题。网络平台催生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聚而营之。但因为文学网络平台管理的松散性,导致投稿门槛低、审稿把关不严格等问题。很多作者只顾写、不顾想,只顾成、不顾改,只顾投、不顾好与差。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描写上,通读整篇,主题不明,内容空泛,思想浅薄。“现实”不等同于“现象”,然而在文学创作中,一些写手习惯于只抓住一些表面现象,甚至照搬新闻材料和热点事件,描写碎片化、表面化,然后由点及面,展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色彩的评论。目前这种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但量的堆砌并不意味着质的转变,也不意味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已经成熟,甚至这些“量”的生产也是表面化的,题材的重复性比较严重,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意识却是大同小异。题材重复性的根源就在于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只能抓住一些表象来描写。从宏观上来看,近年来的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都有涉猎,但对生活内容的照搬,使得有些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再现大多停留在浅层,表面化、碎片化的描写较多,有深度的、完整的、力透纸背的刻画与揭示较少。 关于写作手法技巧的粗糙的问题,其实就是文学基础不好的问题。网络文学平台激发了大量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但是文学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仅凭一腔热情,是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们很多作者缺乏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写作练习的磨炼,在文笔上粗糙,在语言上通俗,在结构上平庸,在技巧上平铺直叙,在写作风格上毫无特色。而且,我们很多作者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雷同化,在结构上和语言组织上,描写的碎片化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同化弊病较重。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在对故事情节进行架构时,既不能从宏观把握现实,也不能从微观透析现实。换言之,如果不以作者所把握的时代价值观来建构情节,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会变得理想化、俗套化,或者沦为迎合读者期待的胡编乱造,或者模仿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体现不出时代性。有一部分作者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仅仅是为了贴合粉丝读者的欲望投射,很难说是生活逻辑本身的演绎结果。情节的粗糙化与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不够深入有关。很多题材的作品,细读之人物情节等比较胶着混乱,说明作者对历史规律与生活逻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作者生活积累不够,文学水平不高,价值思想不正,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比较片面。网络文学创作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需要对现实、现实主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对文学功底必须有一个再锤炼,对个人的思想境界再提升。

针对目前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点必须强调,一个是讲求现实主义的艺术概括,一个是追求理想主义创作的人民性原则。艺术概括是作家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基本方法。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对生活现象进行复制描摹,而是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对素材进行提炼与艺术加工。文学作品创作的艺术概括,更是要求这种提炼与加工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人性的真实、历史的跌宕、时代的复杂等。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论”,但这里所说的模仿并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强调揭示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必然性与普遍性。与此类似,歌德提倡“从特殊中看到一般”,席勒则主张“为一般而寻求特殊”,恩格斯强调“细节的真实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理论都是对文学创作艺术概括的总结。总的来说,现实主义的艺术概括要具有典型性,而目前一些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组织上都缺乏这种典型性。
人民性原则是文学理想主义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学发挥“文以载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人民性在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中的重要性,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人民性原则也是对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诗经》表现了“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在抒人民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在为人民发声。现代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文学创作秉持着“为人生”的精神,始终关注着人民。人民性原则要求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抒发人民的情感和情怀,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人民性原则要求在创作中反映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进取精神与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停留在物质欲望、感官刺激的描写上。人民性原则要求在创作中表现“真善美”,而不是一味地表现人与人之间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强调人民性原则,强调作品的感召精神与鼓舞作用,能够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 当前,网络文学迎来了一股创作潮流,热情奔放、万木生长、百花齐放,这是好现象。网络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当前文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去正视问题、矫正问题,不断去提升作者的写作素养和创作水平,深入生活、深入思考,坚持文艺创作的生活性,才能真正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姜毅,陕西洛南姜村人。爱散文,喜诗歌,好书法。开展文学创作二十一余年,发表文字三十多万字。现为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