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文朝,山东梁山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九届诗歌委员 会副主任、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四届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 顾问,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中央电视台原军事节目中心主 任,少将军衔,兼职高级记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 周年】
走毛泽东诗词创作之路
李文朝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举世 崇仰的伟大的革命家、卓越的政治家、杰出的思想家、天才的军 事家,而且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光耀千 秋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瑰宝中的瑰宝。毛泽 东诗词的创作方向,就是为人民大众的创作方向,就是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方向;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道路,就是传统诗词的现实 写作之路,就是新时代的诗词创作之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倡导走毛泽东诗词创作之路,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衡量一 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 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 品。”我们推崇毛泽东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最根本的是要把毛 泽东诗词的思想文化艺术基因,转化为现实的时代诗词写作力量, 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诗词作品。
一、毛泽东诗词是传统诗词现实写作的典范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革命生涯的诗意写照。毛泽东诗词所直面的,是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斗争时代;毛泽 东诗词所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和见闻的火热生活。毛泽东诗词, 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百折不挠、奋勇前行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 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是雄视百代、气吞万 里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历来强调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 泉,总是号召广大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 热的斗争和生活中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自己的诗词创作 实践,更是率先践行了这一思想,为传统诗词现实写作树立了榜 样。仅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 年 9 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集》的权威篇目为依据,从 1927 年 春的《菩萨蛮·黄鹤楼》,在蒋介石悍然发动“4.12”反革命政 变,革命前途危在旦夕的严重情势下,毛泽东发出“心潮逐浪高” 的百折不挠的壮志豪情;到 1928 年秋《西江月·井冈山》“黄洋 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战斗捷报;再历经 1929 年秋《清 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30 年 1 月 《如梦令·元旦》“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1930 年 2 月的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1930 年 7 月《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 直捣湘和鄂”;1931 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雾满 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1 年夏《渔家傲·反 第二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 军如卷席”;1933 年夏《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 村壁”;1934 年夏《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 独好”;1935 年 2 月《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 迈步从头越”;1935 年 10 月《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直到 1935 年 10 月《清平乐·六盘山》“不到 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长达 8 年多的时间,是中国革 命最艰险的岁月,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诗词 18 首,以亲历者的 身份,以传统诗词的艺术形式,直面血与火的战斗,创作出带有 战火硝烟时代气息的英雄史诗,可谓独树一帜,盖世无双。
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直 面现实斗争,植根生活实际,写真事、寄真情,是毛泽东诗词创 作的本质特征。通览毛泽东诗词的锦篇华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毛泽东诗词是传统诗词现实写作的光辉典范。
二、向毛泽东诗词学立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立 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为什么人的 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 为人民大众的”。他是这样提出要求,更是这样带头实践。他把 人民的主体地位贯穿于诗词创作实践之中,同时把人民大众作为 自己诗词的讴歌对象。正如毛泽东自己在《词六首》引言中所说, “回忆了一下,这些词是在 1929 年至 1931 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愉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纵观毛泽东诗词的系列篇章, 尽管内容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但始终站在人民 大众的立场上,与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则是一个鲜明的 特征。
如《西江月·井冈山》中“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清平乐·蒋桂战争》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蝶 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 缚”;《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 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七律·长征》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军过后尽开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 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这些鲜活生动的丽词佳句,正 是作者立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创作的生动体现。
特别是创作于 1958 年 7 月 1 日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更 是作者和人民大众同甘苦、共忧乐的人民情怀的直抒胸臆。作者 在自序中写到:“读 6 月 30 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 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 然命笔。”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 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 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字里行间浓烈的人民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向毛泽东诗词学观念
体现在书信、批注和与人谈话中毛泽东关于诗话词话客观辩 证的诗学观念,是毛泽东创作出时代感强、艺术性高的雄诗丽词 的方法论基础。学习领悟毛泽东客观辩证、先进科学的诗学理念, 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毛泽东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真谛。毛泽东 博览群书,知识丰厚。据资料显示,毛泽东一生阅读的古典诗词 很多,对诗话也广泛阅读。他收藏了许多诗话,其中阅读、圈点 较多的有:《历代诗话》、《全唐诗话》、《随园诗话》、《升庵诗话》、 《西江诗话》、《香祖笔记》等,尤其是对《随园诗话》圈点为最。可以说,毛泽东的诗学观念,是贯古通今,引领风骚的。
首先要学习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念。提 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是毛泽东文艺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所有文学艺术样式都 必须遵循的重要创作理念。毛泽东诗词正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 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范例。毛泽东虽然大量阅读了现实主义代 表性诗人杜甫的作品,但从个人性格感情上,他喜爱李白的浪漫 主义诗风,包括李贺、李商隐的诗。“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 为三截”、“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浪漫雄奇的诗 句,是可超诗仙的。尤其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的原题就 是《游仙》。“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 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等仙境妙语,又是何等的浪 漫飘逸!最后又恰切地回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现实中来。
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具体的诗词创作科学辩证的思想观念。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 律诗”。“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 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致陈毅》)“我的兴趣偏于豪 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 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读范仲淹两首诗的批语》) “要作今诗,……古典绝不能要”。(《致陈毅》)“要造新词。”(曹 应旺编《伟人诗文》)意思是要求今天写旧体诗,必须有新的思 想、情感,新的意境和语言。不能用僻典,使它成为大众欣赏的 障碍。这些闪光的文艺思想和诗学观念,是我们搞好传统诗词的 现实写作的重要指导理念。
仅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这是亲自签发“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的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以诗的形式、诗的 语言,发布的“打过长江去”的胜利宣言书和“解放全中国”的 追击动员令。这首诗让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对石头城的咏叹,都显 得黯然失色。起句“钟山风雨起苍黄”气势磅礴,似狂飚天落, 宣示紫金山一场暴风骤雨,引起了金陵古都的苍黄之变,双关谐 音寓意南京政权的“仓惶”而逃,接着自然揭示史诗的主体“百 万雄师过大江”。颔联展开“苍黄之变”,虎踞龙盘之地,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巨变,面对今之胜昔的胜利,化用曹操《短歌行》中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的诗句,发出胜利的感慨和胜利来之不易的感怀。颈联引申双关谐音的“仓惶而逃”,以历史上楚汉 相争中霸王几次放过刘邦后兵败自刎的教训,发出“宜将剩勇追 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追击号令,这是全诗的核心内容。最后 尾联意境更为深远,化用唐朝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 而出新意,面对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倒行逆施,怨满人间,天若有 情也会变老,而解放全中国的人间正道,必将迎来沧海桑田的历 史巨变。可谓神思天纵,韵味无穷。
四、向毛泽东诗词学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毛泽东诗词文采飞扬。其语言艺术之美, 体现在既优美典雅、又生动鲜活。这是基于其丰厚的学识,源于 其火热的生活。非基于学识不能典雅,非源于生活不能鲜活。
请看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 残月,清凄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 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贺新郎·别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 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宜将 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 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诗词语言的鲜明特色是雅俗共赏。既优美多姿,耐人 寻味,又通俗鲜活,明白晓畅。其典雅主要表现在成功运用典故、 神话、象征物等方面,这有助于毛泽东诗词艺术品位的提高。毛 泽东以诗词的形式对其有机融合,使作品中的典故、神话、象征 物幻化为诗词意象,不仅具有其本来意义及引申意义,而且赋予 其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特别是毛泽东运用的典故、神话、及 象征物,多是常见的、广为人知的,很少用少见的、生僻难懂的。这就增加了诗词的可读性,也是他为人民写作根本立场的具体体 现。如“一枕黄粱再现”、“金猴奋起千钧棒”、“寂寞嫦娥舒广袖” 等。其通俗主要表现在善用白话和鲜活的群众语言。如“宁化、 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明白如话,妇孺皆懂。
五、向毛泽东诗词学襟抱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讲道:“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 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里所说的为诗者的“襟抱”是指胸怀、 抱负,体现的是人格境界。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天骄的旷世伟人, 其胸怀抱负博大高远,是无与伦比的。其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 识,自然写出第一等真诗。
2014 年在由中宣部文艺局、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共同主 办的“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评选活动中,20多万文化价值取向多元的网友参与了投票。评选结果令人叹服:在 100 首名诗词中,遥遥领先排名第一的, 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同年 11 月 5 日,《光明日报》开辟 专栏,选登有关专家撰写言简意赅的评价意见。第一篇刊登的是 《中华千秋诗词的巅峰之作——简评毛泽东<沁园春·雪>》。评 语内容是:纵观中华千秋诗词,尽管群星璀璨,高峰林立,但网 民排名第一的毛泽东《沁园春·雪》,无可争议地雄踞群峰之巅。该词有三最:一曰诗词艺术之最。如果说词是中国古代诗词文苑 中的一畦鲜花,那么《沁园春》就是这畦鲜花中常开不败的奇葩, 毛词在艺术形式上已独领风骚;二曰艺术魅力之最。正如柳亚子 所说,毛主席这首词可谓千古绝唱,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 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其下。该咏雪词脱尽 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意焕新彩,实乃“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和中华悠久历史;三曰社会影响之最。该 词在重庆谈判期间,轰动朝野,似春雷震响,一石千浪,波及全 国,影响世界,非李杜苏辛任何诗词作品可比拟。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毛泽东是雄视百代的旷世伟人,其伟大 的襟抱,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学来的。这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实事求是地讲,为诗者的“襟抱”,是其理想、信念、志向、毅 力、学识、才华、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综合素质的展现。毛泽 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杰出的军事 统帅,英明的人民领袖,独具其他诗家不可兼有的卓越品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 革命意志,排除万难的坚强决心,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超群盖 世的才华文采,所向无敌的文韬武略……。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伟 大襟抱,肯定不是轻而易举能学的来的。
然而正如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学习、 掌握、运用一样,毛泽东诗词的伟大襟抱,也不是高不可攀、永不 可学的。至于真学还是假学,学习领悟到什么程度,在自己的创 作实践中又能达到什么境界,完全靠不同人员的各自努力。这在 一定意义上犹如攀登一座众人仰望的高山,向顶峰学习攀登的方 向无疑是正确的。只要登攀不止,总会有所收获。经过不懈努力, 登到一定程度,纵然达不到理想境界,但蓦然回首,却依然会有 “一览他山小”的感受。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学诗“入门须正,立 志须高”的另一种体现。
六、向毛泽东诗词学方法
方法问题是解决“过河任务”的“桥”和“船”。走毛泽东诗 词创作之路,学习方法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方法问题的学习 上,是分为两个层面,即:“功夫在诗外”的宏观方法,和具体诗 词创作的微观方法。
学方法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可人云亦云,邯郸学 步。我是从部队领导岗位退下来,直接转身到中华诗词学会,并 参与学会领导工作的。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两个:一是弘诗志 愿者,二是写诗小学生。所谓“弘诗志愿者”,就是要把主要精力 用在运转学会日常工作,推动学会全面建设上,为弘扬诗词倾心 尽力;所谓“写诗小学生”就是在诗词写作上,老老实实当好小 学生,扎扎实实把创作质量提上去,以取得在诗词工作上的发言 权和公众认可度。
在诗词创作的宏观方法上,我是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你写你的,我写我的,扬长避短,争取胜利。我的性格爱好是:在诗风上,我喜爱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关注杜甫的现实主义写 作方法;在词风上,我偏好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派词风,但也 不废李清照的婉约之风。例如卿卿我我的柔情诗,自顾自盼的自 怜诗,品茶饮酒的悠闲诗,吟风弄月的才情诗,不是自己的性格所 好,便尊重诗友各自的创作自由,自己不去多费心神。然而自己在 理想信念、意志决心、人生阅历、理论基础、思想境界、宏观视 野、豁达心胸以及攻坚克难的勇气上,也有相对的优长。这些优 长所适用的重大现实题材的诗词创作,恰恰要从毛泽东诗词中汲 取思想智慧和艺术营养。而且我的性格爱好,容易对毛泽东诗词 产生共鸣。
在诗词创作的具体方法上,则是学习毛泽东诗词形象思维之 高技妙术,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上,营造新意象,拓展新境 界。毛泽东诗词艺术,充分彰显了毛泽东在形象思维上的超群绝 伦,和比兴手法上的出类拔萃。他放飞形象思维,妙用比兴手法, 意象广博,意境高深。从自然现象到社会事物,从历史人文到神 话典故,现实的、想象的,宏大的、渺小的,正面的、反面的,信 手拈来,脱口呼出,嬉笑怒骂,尽成华章。万木霜天、六月天兵, 秦皇汉武、共工嫦娥,冷眼向洋、热风吹雨,千秋功罪、一枕黄 粱,坐地日行、巡天遥看,乱云飞渡、风展红旗,大柏地、不周 山,孙大圣、白骨精,人遗矢、鬼唱歌,玉宇、蚍蜉,银河系、血 吸虫,……世间万象,尽收笔端。可谓取之不尽的艺术精华。
特别是毛泽东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借鉴这一方法,更可以 把自己带进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在千秋诗 国、万里星空,求师问道,不断滋养自己的诗性,提高自己的才 情。
七、前进在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正道上
我从未拜过设馆授课的诗词老师,也无缘向专家教授系统学 习诗词艺术,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终身 导师。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上高中时就模仿毛泽东诗词写诗填 词,到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对诗词的兴趣、爱好、 执着与投身,力量源泉均来自毛泽东诗词。我深知对传统诗词的 研究、鉴赏是专家教授的专业所长,自己没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学 舌续貂。但诗词创作却不受人的学历、专业、阅历等客观条件的 限制。正如毛泽东圈点最多的《随园诗话》所云:“诗境最宽, 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 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 之所以为大也。作者必知此二义,而后能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 外。”这也是自己作为一个诗词业余爱好者,以村氓浅学为比照, 勇于坚持诗词创作的思想依据所在。
熟悉我的诗友不少人说过,我的诗词拙作,“有毛泽东诗词 的遗风”。这话道出了几分真情。上面已经说过,上个世纪六十 年代中叶读高中时期十七、八岁的我,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 热爱和对毛主席诗词的喜爱,把毛泽东诗词背的熟记于心,乃至 自己的文学心灵,都打上了毛泽东诗词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的底 色。尽管后来随着学习诗词的面越来越广,包括认真研读了李杜 苏辛等明星泰斗和历代前贤的锦篇华章,但先入为主的毛泽东诗 词思想文化艺术底色都无可替换。有时遇到特定背景下的诗词创 作,就会不由自主地把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意象和语言风格借用过 来,融入自己的诗词作品之中。例如 2001 年 4 月,我因电视军事 采访任务,来到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纪念地贵州遵义娄山关。我 的第一意识,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伟大词篇《忆秦娥·娄山关》 映入脑际: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 阳如血。
这是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 实际领导地位之后,1935 年 2 月,由毛泽东当机立断,彭德怀带 兵奔袭,于 2 月 26 日下午抢占娄山关,并相继歼敌两个师,取 得了红军自惨败湘江以来,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利。毛泽东感 慨万千,即兴填词。而我到娄山关时已经过去 66 年。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意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即兴创作了一首《七律·娄 山关(新韵)》,算是学习领悟伟人词篇的一次实践。拙诗是这样 写的:
长征首胜破雄关,访圣寻踪上险山。似血残阳辞旧宇,如涛翠岭换新天。犹闻战马蹄声碎,更感霜晨月色寒。万水千峦接力走, 继承勿忘奠基难。无可否认,诗词文学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写诗填词是诗人 个性的表露或张扬。表露个人情调或者抒发家国情怀,志趣归隐 山林或者直面火热现实,都是属于诗人的个性所好和创作自由, 别人无可厚非。但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 觉性、致力于弘扬中华诗词、抒发家国情怀的诗人词家和诗词爱 好者,特别是青年诗友,都应该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坚持为新时代而歌,自觉向毛泽东诗词学立场、学观念、学 语言、学襟抱、学方法,坚定走毛泽东诗词创作之路。这应是历 史的选择。
(二〇二三年三月九日于北京齐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