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往事一一
甜炒面与柿皮面
文/山里人Lu
说起“甜炒面”、“柿皮面”这两个名词,我们40 50 60后的村民不仅知根知底,而且记忆犹新。然而,对于40来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就知之甚少或者是十分陌生的名字了。
其实,这两样产品都是柿子树的结晶,就象一对孪生兄妹。父母同源——都是甜柿果的副产品,加工的方法大同小异。
我家住在太行山中的清漳河畔。柿子树的栽培历史悠久,是当地木本粮油树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历史以来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每年的秋末冬初,也就是霜降到立冬的节令段便是收获柿子的黄金季节。人们筛选比较硬梆的柿果通过旋皮、晾晒、软化、捂霜等工序加工成柿牛或柿饼售卖挣钱;再把剩余的下脚料柿皮、软柿、破柿细心地收集加工成“甜炒面”和“柿皮面”,用来补充生活口粮的不足。在我30来岁之前,几乎天天都吃它充饥,来弥补主食的不足。
甜炒面的加工方法是:选用干净的软柿果加上适量油糠(注1)搅拌成硬泥状,揑成干糧(注2),摆放在屋顶或其它空余地方自然晾晒风干,然后摊放在自家的土炕上烧火焙干焙熟(大约用15/20天)后,取出乘寒冷的冬天上碾推压、过箩成粉,便是口感绵甜的“甜炒面"了。
柿皮面的原料主要是柿皮,其次有少量的干柿片(注3)。加工方法基本和甜炒面相同——晾晒风干→火炕焙熟→乘冷天上碾磨粉即成。
甜炒面柿皮面是人们喜欢的食品。在旧社会它是穷人的“救命粮";在建国后30多年的贫困时期,依然为填饱肚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口味,甜炒面质地疏松,用汤水拌食时,一碗只能拌成半碗;柿皮面相对好一些,不很缩水但是粘口。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年年都要吃它填肚子。那时候中午吃一碗中粮食炒面(注4)真是一种奢望。
柿皮面还有一个妙用。记得小时侯谁要是拉肚子,就吃它来止泻,非常管用。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农村再也看不到孪生兄妹的踪影了。年轻人更是闻所未闻,无从覓见。但是,留存在我脑海中的深刻印象却挥之不去。
注(1)指打谷扬场后剩下的痺谷粗糠。
注(2)软柿加糠搅拌均匀后,用手揑成木梳状或耳朵状,待晾晒风干。
注(3)有时侯遇风灾柿树枝被折断,摘下来的棉子不太成熟,不能加工柿饼。人们又舍不得扔掉,就切成簿片晒干后推成柿皮面食用。
注(4)指用纯玉茭加工的炒面。它味香耐饿,是儿时仰望的吃食。
(2023.3.20写於家乡)
作者简介:路福红 网名山里人Lu 山西 省 麻田镇西安人 老农 老年爱上码字写文 传承中华文化正能量. 愿以诗文交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