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沉浮录
第三章:文革时期的故事
四十一、大串连
参加大串连的学生南来北往,他们有坐火车去北京的,有步行到其他城市的,有寻找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任何一个学生红卫兵组织都有自己的行动路线,开始了一场毫无组织、毫无目的、毫无管束的全国性大漫游。
为了支持红卫兵大串连活动,武城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在武城县城和旧城公社分别专门设置了红卫兵接待站,解决红卫兵吃饭、住宿问题,接待站是不收费的。
接待站的大厅里用麦结打成地铺,红卫兵睡在大通地铺上。厨房里有自来封大炉子烧着热水。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开始蜂湧式乘座火车去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后来徒步漫游全国各地。红卫兵大多衣着绿色军装,臂带红卫兵红色袖章。打着毛泽东思想某某团队的红旗。身背被包,有的身穿灰色、红军、八路军服装,头戴八角帽,帽子上顶戴红五星,腿上裹缠绑腿,脚穿草鞋,俨然红军、八路军又出现在眼前。
在根本没有电视、手机,媒体宣传匮乏的年代,接待站成为我们孩童寻找欢乐的新场所。我们天天围在接待站,有时夹道欢迎、欢送着过往的各路红卫兵串连队。对驻在接待站的串连队,我们上前不耐其烦地寻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之类的问题。
有一天,在临清徒步过来的一个叫“毛泽东思想东风兵团”的串连队,队员约二十几人,男女都有,其中一个男生年龄在十三、四岁上下,虽然身着军装,但一脸的雅气未尽。在行进的队伍里,他已东倒西歪,累的脚都想迈不开,进到接待站,就歪靠在门框上。见状我主动上前接过他的被包,问他说:“小哥,累了吧?”他翻白斜视了我一眼,不屑一顾地说:“谁累呀,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
说着,他坐到地铺上脱他那双白力士球鞋,白色的球鞋挂满了泥土,脚上已经磨出了血泡。我看他傲气十足、但不服输的样子,更加对他敬佩。 我赶紧到接待室拿了一个搪瓷洗脸盆,给他端了半盆温水送到面前。对我热情的表露他非常感激,问我:“你是接待站的?”我摇了摇头回说:“不是,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非常羡慕你们大串连的红卫兵,放学后,天天到这里来看南来北往的串连队,好神气呀。”
他说:“小学也可以参加串连呀,我妹妹也是四年级,她们也成立了串连队,我们前天出来时,她们也要去串连,但不知我妈是否让她们去不。”听了他的话我心头一震,心想,是啊我们也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我们为什么不能参加串连啊?
我把想法与我们班三组的同学讲了,得到全组12名同学的顶力支持。我们起了名字,叫“毛泽东思想朝阳战斗队”
,做了一面队旗,因怕大人嫌我们小不放心,而不让我们去串连,我们商定,都不要告诉家长,一场秘密的串连活动开始了,各自回家收拾准备串连所带的行装,并定于第二天早6点在县委门前集合,准时出发。
11月26日正值隆冬季节,凌晨5点多,天还漆黑,我到了约定地点等待同学们的到来。齐丙全和巩效东同学己到达等待,随后王同臣、王连庆、祝春明、滕运华、刘平、杨曼瑩按时到来,又等了近半个多小时,仍不见那三位同学到来,不明什么情况,看来是来不了啦。我是小队长,决定不在等他们了。我们这支9人组成的串连队举起了红色队旗,走上了串连之路,我们的目的地是百余华里之外的德州。
我们走到县城东农机厂附近时,东方欲晓,霞光普照,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笑迎着我们红卫兵小将。从没有离开过县城的我们倍感一切新鲜。田野的麦苗虽挂霜白,但仍不失绿色盎然。村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炊烟。我们象出笼的鸟儿,目睹着美景,神悦心欢。
正是:
走南闯北大串连,借经取宝好新鲜。
不畏年幼志向高,东方破晓饮炊烟。
下节请看:《一路风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