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母爱蚕丝情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母爱蚕丝情
母爱话题广泛,取材凝聚星光。平凡妙剪绽芬芳。角度明灯点亮。
三位母亲个例,一篇道义文章。生活诸事品温凉。擎笔留白画像。
母爱,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丝丝深情给这个世界以温暖,给这个世界以绚丽!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
《母亲》这首优美动听、饱含深情的旋律真挚感人,脍炙人口的歌词唱出了每一个做儿女的心声。“我要用我的心河、我的血脉、我的气息不断地唱下去,直到永远、永远……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感恩。”
高尔基的“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罗曼·罗兰的“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但丁的“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米尔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惠特曼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邓肯的“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郑振铎的“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是呀,人类迄今为止,对母爱的感恩,万语千言,经典名句,已是数不胜数……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是人类没有休止符的咏叹调!
我记录了几位母亲的片段,去品读一下平凡中母爱的伟大吧!
一
她是一位生活在乡下的母亲。
她的女儿告诉我:我的母亲今年已经72岁了,虽已两鬓霜染,但耳不聋眼不花,160厘米的个子,仍显得十分硬朗,手脚也非常麻利,每天还在帮我做饭、洗衣……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母亲为了支持我的事业,她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天循环往复地已经陪伴我七个年头。看见母亲默默地为我操劳,我又因工作无法分身,常常暗自流泪,也常常鼓励自己,一定要把事业干起来,更好地回报母亲。
我的家在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乡下。父母带我们姊妹六人的八口之家,日子过得很红火。天有不测风云,父亲43岁那年因病突然辞世。记得,父亲走的那一天,上苍也动了情,默默地下着雨。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冒雨为父亲送葬。乡亲们为之叹息,为之悲哀……
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六人送走了父亲,“就这样走了,以后的日子咋过呀?”母亲悲痛欲绝的哭声让我至今难忘,我们姊妹围在母亲身旁,也泣不成声。
天大的不幸让我们姊妹过早地失去了父爱那座高山,抚养教育我们姊妹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身上。
母亲既要下田干农活,又要操持家务。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经常是我们都睡一觉醒来,见她仍然在做衣服、纳鞋底……
记得小时候家乡冬天很冷,雪也很大,我上学每天都要走上五里路去邻村小学,母亲每天都为我围好围巾,戴上手闷子,将我送出院外,并一再叮嘱我路上小心。厚厚的积雪一片银白,只有我们踩出的一条长长的小路。放学回来,又是母亲为我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享受着母爱的温暖。
母亲为了我们姊妹六人,十分勤劳节俭。为了给两个哥哥娶媳妇,母亲喜在脸上愁在心里,省吃俭用也得跑东家借西家地凑钱。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过节母亲将好吃的饭菜端给我们吃她都不动一口。从那时起我就发誓长大挣钱给母亲买漂亮衣服,给母亲买最好吃的。
我大哥家的孩子长得很帅气,很懂事,人人见了人人夸。可是,他十八岁那年因生气得了精神病,这是母亲最疼爱的孙子,看见母亲伤心无奈的眼神让我心疼。母亲天天守在孙子身边和大哥一起精心护理,尽管如此,几年治疗也不见什么效果,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就这么完了,大哥也欠下了不少外债。
我二哥家在县城高中承包了食堂,二哥签完合同后又不想干了。我母亲就安慰二哥“万事开头难,你们去吧,家里不用你们惦记 ”。母亲就帮二哥看家,种园子,照顾孩子,让二哥二嫂安心地打理自己的食堂。二哥家的园子有两亩地,都是母亲一个人种,夏天园子里什么菜都有,还分给邻居吃。每当我二哥回家母亲就鼓励他,终于他获得了成功,创出了自己的事业。
我二姐是老师,长我9岁,我和妹妹小时候她天天业余教我们学习。二姐的婆婆瘫痪在床,她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天天守在婆婆身边,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得干干净净,直到婆婆老去。我都自愧不如啊!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二姐就是母亲的一个影子,一样的善良。
我母亲常说人都有老的时候,要孝敬老人,做人“孝”为先。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呢,如果做儿女的能理解父母心,就不存在婆媳不和的事了。
母亲心眼好使,乐于助人。记得小时候我家邻居张叔娶媳妇没有房子住,母亲就把我家的房子给他收拾一间让他娶了媳妇,张叔非常感激,逢人就说,“要不是高婶给我房子住我怎么娶媳妇呀!”我家的园子大,母亲就把自己种的各种蔬菜分给邻居吃,邻里关系很好。我们村有个没有妈的孩子,衣服穿不上,鞋子也没有。我母亲每到冬天就把我们的鞋拿出来给那个孩子送去,有时候还叫她到我家吃饭,现在那个孩子还打电话问候我母亲呢!
我自己开了个小吃部,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饿晕了,是妈妈给我做了米粥,并心疼地说,“再忙也得注意身体呀!”去年我做了个手术,是母亲日夜不离身边地照顾我……
母亲啊,如今你的儿女已经成家立业,也是三世同堂了,你也该歇歇了……
二
她是一位闯关东的母亲。
她的老家在山东平度。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渡过难关,她与老伴商量,四个儿子她带老大、老三闯关东去,留下了老二和老四由老伴带着。
她背着行李卷,带着两个儿子,一路艰辛,来到阿城山里。
她就带着两个儿子挖了个地窨子,偷偷地开镐头荒,加上山里野果野菜较多,度过了自然灾害。就这样,因逃荒当了几年“盲流”,后来将全家的户口迁移过来。
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年轻时在山东平度老家是生产队的劳动模范,一上午就把生产队猪圈的粪便一筐筐清扫完。自从她来到东北也是待不住,春种秋收冬藏样样农活是能手,春秋穿山越岭采蘑菇、榛子、野菜等山货,冬天踏着没膝的积雪这山转到那山捡柴火……
这位老母亲,我仅见过一次面。她瘦小的身材,梳着短发,眼不花,耳朵有点背,没什么大病,身体很硬朗,根本不像90岁高龄的老人。问起健康秘诀来,家人介绍说,老人生活起居很有规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晚上偶尔看看电视但睡得早不熬夜,每天起得也早。老人家腿脚很利落,走楼梯都不用扶栏杆,每天到小区坚持健身,散散步。
老人家头脑很清醒,“一辈子没攒下啥(钱财),攒下的是四个儿子四世同堂,一个好身体。”说完她满足地笑了起来。
那天,因为去给她老人家祝寿,早晨4点30分就从床上爬起来,简单吃过面条荷包蛋,便匆匆下楼。
初冬时节,天刚刚放亮。过了天桥来到对面的公交站点,最早的公交车还没发,很怕延误约定的时间,只好打的前往。路上车辆很少,从三环到火车站只用了30分钟。老远看见老哥哥高大的身影,红白脸膛,满头银发,穿着皮风衣,站在微冷的晨风里,他那高大魁梧的身影,风韵不减当年。如果把老哥哥下巴加个痦子还真像个伟人。
6点30分,我们一行7人乘坐“L”字头的列车出发了。这趟列车是铁路通勤车,出了市区逢站就停,从省城出发,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90公里外的山里末等小站。
小站坐落在半山腰,铁轨枕木外高内低呈半圆形通过小站伸向远方。接站出租车早已在站外等候,十几分钟我们来到小镇上的水泥厂小区,老哥哥的母亲住在四儿子家。老人家在这住惯了,哪也不去。
与老哥哥相处虽说年头不算多,但很是投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彼此相互尊重,“一壶浊酒喜相逢”品一品还真有点那个味儿,“亚布力的烟”吧一吧嗒嘴还真有点那个劲儿。
老哥哥的四弟弟找来帮厨,做了丰盛的酒席。当地几位挚友,加之远道而来的我们,两桌合成一大桌,为老人家祝寿。老妈妈年轻时能喝白酒,现在年事已高,只喝半瓶啤酒。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诉说亲情,倾吐友情,祈福未来,其乐融融。老哥哥的侄女、侄女婿开车赶回为奶奶祝寿,献上精美香甜的大蛋糕。看到老人家幸福的晚年,“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儿媳妇”大家很感慨,我情不自禁地向女主人敬酒答谢。
我们告别主人,去火车站。小站每日上下行共有3对6个车次客车,我们等的是上行的最后一趟返程客车,是17点13分进站14分开车,仅停车1分钟。我们提前检票进站,站台上等候这趟列车的也就20来人。老哥哥还在不停地说:“没有我娘,哪有我们今天哪!”
夜幕降临,群山不见踪影,远处小镇闪烁着点点灯光和公路上时隐时现的汽车灯光。一声长鸣,列车缓缓驶来。再见了,小站!
随着前进的列车,我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眼前再现父亲60大寿的情景,父母高堂坐,儿孙伴两旁,亲朋喜相聚,笑语述衷肠!我们兄妹四人忙里忙外,好不热闹。然而,母亲走了,父亲也走了,她们走得那么匆忙。就连当年给父亲祝寿的亲友有的也走了。父亲母亲啊,孩儿是多么的想念你们!那天我到妹妹的QQ空间看了她的《思念》日记,感同身受。我因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父母的寿诞之日有时赶不回去,真是很愧疚。
三
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
9年前,她的丈夫突然逝去,如晴天霹雳。刚进入三十而立的她,从悲痛欲绝中,重新振作起来。“这个天不能塌下来,这个家也绝不能散!”
她,擦干了眼泪,抚慰着当时年仅6岁的儿子,坚强地一路走来。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她一面坚持工作,一面照顾年幼的儿子。一天下来,顾这顾不了那。为了儿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她既当妈妈又当爸爸。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上初中四年级了。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她很是欣慰。有时,她也骄傲地说:“我的儿子长得和他爸爸一模一样!”
她的丈夫在世时,我只见过一面。记得,那是一个傍晚。她带着丈夫与我共进晚餐。她的丈夫一米八十多的大个子,威武英俊,性格开朗,为人真诚。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还为她们夫妻俩在一家私立体检中心体检为了省点费用找过朋友。记得一个星期后,体检结果出来了,医生在她丈夫的体检报告上提醒注意心脏疾病。就是因为太年轻啊,身体又没有什么不适的,还是忽略了。为她丈夫送葬那天,隆冬时节,来了很多亲朋好友,可见这对小夫妻的为人处世。
作为一位单身带孩子生活的女人,面对不同条件、不同心态的追求者,她始终没有动心。
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这些年,每到重要的节日,她都要去看望公公婆婆。公公前年病故了,尽管婆婆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但她仍然惦记婆婆。
在她的生活中,民俗中的祭扫,她再忙也都要挤出时间去墓地为天堂里的父亲、公公和丈夫祭扫。
她是一个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又远见卓识的人。为自己的儿子开立账户,将每年亲朋给的压岁钱单独存上,每年还给儿子定额储蓄,还买了保险。
原来不会做饭的她,如今已学会了为儿子加工美食。她对儿子的成长,不仅重点放在学习上,更放在如何做人上。
“我每天给儿子两元的零用钱,是让他买矿泉水的,他从来不乱花钱,也不多要钱。”这是她前几年对我说的话。
去年,她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前几天的一个双休日下午,我儿子与他姥姥在家里。姥姥在看电视,他在学习。突然,他见到地板上有一张50元的现钞,连忙喊:“姥姥,你的钱掉了!”姥姥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衣柜前摸摸自己的衣兜然后告诉外孙子说:“我今天上午刚刚破开的零钱,最有数,这钱不是我的。”“姥姥,这钱不是你的,那又是谁的呀,也没人来,反正也不是我的!”他直率地说。这50元钱的主人一时成了谜。他把钱放到了茶几上,仍旧专心学习。
过了良久,当他学习完毕,往书包放书和笔记本时在书包里翻来翻去的,最后,把整个书包的书和本子全部倒了出来……他在找什么呢?只听他说:“姥姥,那钱是我的。”“是你的,就装起来吧!”姥姥应答着。
他的姥姥是个很细心的人,心想,我这3个姑娘,做人做事一个赛一个,大家都赞不绝口,这小孩子……心里有些犯嘀咕。
傍晚,他姥姥就把这钱的事向我说了。“儿子,有两种钱咱不能花,一是拿了别人的钱咱不能花;二是捡到的钱,要交给学校老师,咱也不能花。”我又接着说,“这钱是你的吗?是你的钱又是从哪来的?”他涨红着脸说:“钱真的是我的!”说着,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纸叠的精美小袋子,将里边装的东西全都倒了出来——一张50元钱,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张钱,还有两张10元的,两张5元的,三张1元的和六个一角的硬币,共计83.6元钱,旁边有一张纸条,记录着几角钱、几元钱不等的数字,加起来与现钞相符,这是推不倒的证据,钱的主人就是他。“这钱是我攒的!”他告诉我。
原来,刚上初中的他,每天10元钱的午餐是按月一次性先交到学校老师那儿,学校不烧开水,我每天只给他两元钱买矿泉水喝,后来自己买一份午餐8元钱,再加上买矿泉水的钱,我一天给他10元钱。他有时一天少买一瓶矿泉水,或者买一份稍便宜的午餐。就这样,寒来暑往,三个秋两个春,五个学期不到,攒下了这83.6元钱。
“是呀,我把零钱放在那儿,试探过几次,我外孙子就是不动心。”他姥姥跟我小声说。
他姥姥和我这个当妈的看着他,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会心地笑了——他懂事了!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后,怎能不为之感动。他是骄傲,他是期待,他是托起的希望、明天的太阳!
作为父母,给孩子攒个金山银山,不如教孩子养成一个节俭、诚实的好习惯。这是因为,孩子的好习惯是其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我几次停下敲打键盘的手,眼睛望着那闪烁的鼠标,思绪万千,激情满怀……默默地为她们母子祝福!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
当我们耳畔还在回响2014年春晚节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那股炽热的情感、血浓于水的情愫,让我们倍感母爱和父爱在平凡中的伟大!
母爱是一座高山,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一根脊梁,为你撑起不屈不挠的腰杆;母爱是一只春蚕,母爱……母爱就是太阳,母爱就是月亮。
假如我写一首诗,那诗的题目就叫作《母爱无疆》;
假如我唱一首歌,那歌的名字就叫作《母爱如山》;
假如我写一本书,那书的名字就叫作《感恩母爱》;
假如我做一次演讲,那演讲的题目就叫作《母爱蚕丝情》!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