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爱酒,路人皆知,辽阳人的酒风完全传承和发扬了东北特色。记得六七年 前,曾有一位南方战友来辽阳公干抑或探亲,在辽阳盘桓数日回到大当地后写了一篇 文章,题目已不太记得了,文章的大意是在辽阳的酒局上征战厮杀,能活着离开辽阳 实在是万幸,此文章不乏调侃之意,但也从一个外地人的眼中折射出辽阳人喝酒的彪 悍热情豪爽,让量小瓶浅者望而生畏。
可以说酒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之甘甜,如 痴如迷。与欢乐者结为良友,被悲伤者视为知己,让失意者超脱,让得意者放达,文 人骚客饮之忽生灵感,壮士侠客饮之豪情万丈。去过辽阳千山酒厂博物馆参观的朋友 们都知道,酒文化在辽阳有着二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伴随着这个城市的文明史 而不断发展。辽阳的酒风,就像世代生活在北方的辽阳人一样,热情真诚实在,没有 虚情假意,不会偷奸耍滑。尊贵的宾客一定是要坐上座的,敬酒就是表示对来宾的尊 重,陪客就是要让客人喝好。喝酒就是正经八百,有个喝酒的样子。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辽阳人的酒局名目繁多,逢年过节摆喜宴, 有朋从远方来要摆接风宴,有亲友远行要摆送行宴,学生金榜题名要摆谢师宴,升职 加薪要摆庆祝宴,亲友生日要摆生日宴等等。心情好时大喝一把庆祝,心情不佳也要 搂几杯借酒消愁。总之,只要是有一点由头,再有那么一两个热心张罗的人,就能凑 成一场酒席。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可以猜枚,可以玩扑克,也可以玩别的游戏 ,赢者窃喜,输者将那杯中物一饮而尽。当然,开始这些游戏之前的倒酒环节是必不 可少的,主陪先倒,老规矩是多喝少倒,喝三倒两或喝五倒三,展示的是辽阳人的热 情、实在、真诚,众陪者依次倒酒,规矩程序大同小异,遇到个别喝酒不爽快者,就 要看倒酒者的“忽悠”功夫了。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鱼头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 个项目,大都是上菜的服务员负责倒“鱼头酒”。一般情况下,主宾喝个“三星高照 ”或“四季发财”就差不多了。当然也有例外,在一个酒局上,负责倒“鱼头酒”的 服务员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说起每一杯“鱼头酒”的名堂就像唱歌一样顺溜,让主宾 觉得每一杯酒都得喝,不喝就是自己不对,一看就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高手。主宾已喝 到“十全十美”了,倒酒的服务员还能说出下一杯鱼头酒的名目,看着主宾面红耳赤 无助的样子,我们一群陪客者只好替他求情,方才结束这个环节。为表示感谢,主宾 也要回敬酒,在座者人人有份,无非是说些“借花献佛、感谢款待”之类的客套话。 经过这一番番拼杀,量稍小者就主动出局了。此时的酒局气氛已达到了高潮,在座者 多面红耳赤,语调也比平时高了许多,段子、荤笑话轮番登场,房间里洒下爽朗开心 的笑声。大多数酒客已不进酒,三三两两,勾肩搭背,交头接耳,联络感情,邀约下 次酒局。直到将最后一名宾客送走,东家才长出一口气。
总是有上万个喝酒的太多理由,好像人生许多事无酒终将一事无成。更多时候, 是三俩酒友相约,找一僻静的小菜馆,或遍布辽阳大街的撸串小馆,菜不要多,十串 足以,拍黄瓜、花生米就好,酒却不能对付(辽阳方言,轻视的意思)。那些价格低 廉的勾兑酒水绝对不能喝,喝着辣喉咙,咽下去烧心,第二天全身无力,头痛欲裂。 辽阳大干啤是个选择,辽阳千山也行,价格不高,但纯粮食酒,辽阳名牌,质量让人 放心,口感绵柔,回味清香,关键是喝多后不上头,第二天神清气爽,全身轻松。
从十八九岁学会喝酒,至今也有几十年的酒龄了,经历了大小酒宴无数,对酒也 有了一些感触。酒量虽然不算大,但酒风不错,不耍赖,不酗酒,不与人斗酒,更不 会借酒劲与人口角。只要场合对,气氛好,就喝点儿,但很少喝醉。要好的朋友都说 和我一起喝酒能尽兴,夸我酒量大,没架子,人随和,没咋见我醉过。其实我自己很 清楚,自己的酒量不算大,但酒品自认为还行,自己能喝时决不推辞,别人不喝时决 不强求。
从古至今,从皇宫到市井,从达贵到布衣,从才子到侠客,从须眉到巾帼,酒一 路播种,一路开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太白是何等的浪漫不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少陵该是多么的无奈?
酒对于才子伟人来说,大多是消愁的‘忘情水’。即便是踌躇满志的魏武帝也是 边饮边自问自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许只有陶潜能捧着酒壶,洒脱的坐在田埂 上看老牛在夕阳中反刍,继而醉倒在桃林中。把酒话桑麻,那份悠闲让人艳羡,让人 心醉神往。
每当翻开带着墨香的诗书,吟读着那些因酒而生流传千古的名句,心中对酒探寻 的渴望便多几分。酒,究竟是何物?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你如此痴恋?酒,真的能让人 茅塞顿开吗?是诗因酒生,抑或是酒因诗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