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支持村里修建了燕歌戏剧场。戏曲文化设施是戏曲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类戏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北京市和门头沟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开工建设到2014年8月落成,一座充满柏峪村古戏台特色、拥有800平方米面积、可容纳300余观众的柏峪文化剧场,在京西深山区柏峪村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北京市唯一一所村级具有现代演出功能的剧场,幕布、灯光、音响、字幕墙、化妆室,一应俱全,同时还给剧团配置了乐器和行头。自此,柏峪文化剧场成为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
二是扶持燕歌戏排练演出。演出是戏曲艺术传承的载体。燕歌戏柏峪社员剧团目前有正式成员42人,他们白天是从事劳作的村民,晚上是业余剧团的演职员。虽然给予的补贴不多,但大家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几乎每晚都会集聚在剧场里排戏,周末为公众展演,受到村民和游客们的欢迎。剧团目前可上演的剧目有《小锦缎》《罗衫记》《牧羊圈》《孙举皋卖水》等15部完整的传统剧目和1部新编历史剧《天津关》。几年来,剧团每年演出40余场,至今已坚持演出了数百场,使得京西文脉上的燕歌戏得到了“活态”保护和传承。
创新与发展
为充分利用戏曲文化资源助力文化旅游,在门头沟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近年在爨柏景区创办了“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以戏曲演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项目展示为支撑,重点推出柏峪燕歌戏专场演出,配合推出燕歌戏古装游行、京西古代戏曲文化论坛、“柏峪燕歌”文化长廊、“南兵北戍”射箭体验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多侧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了爨柏地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在项目实施的同时,柏峪燕歌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例如,由于演职员老龄化致使武戏部分已经没人能演,由于没有新的剧目上演致使演出缺乏新意,由于传播面较窄不能有效吸引更多山外的游客来参与等,成为束缚柏峪燕歌戏持续发展的瓶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伟大举措。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唤醒乡村居民主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拉动当地文化旅游,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掘燕歌戏文化的资源优势,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就需要推动对乡村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发展,要紧紧抓住戏曲文化发展规律,着力从演出、受众、传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