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柏峪燕歌戏的历史起源,业内有不同观点。有资料显示,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乐,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由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并且落地生根,独居柏峪一村。另有资料称,燕歌戏可能是受江西“弋阳腔”影响而产生的“高腔”。据《门头沟区志》记载,柏峪燕歌戏始于明代,是由河北省易州传入柏峪村,并经长期演化、发展,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柏峪村享有“军户古村燕歌戏之乡”的美誉。
保护与传承
柏峪燕歌戏被专家称之为北京戏曲“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但由于过去戏曲艺术的流传只是靠艺人们的口传身授,随着年代的变迁和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古老的燕歌戏曾濒临失传。近年来,作为北京西山文化带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峪燕歌戏的保护传承得到了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首先是组织燕歌戏的老艺人回忆、收集、整理传统戏的演出剧本,到2000年已经整理出13部戏的演出底本,此时燕歌戏的老艺人仅有6位健在。2003年,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柏峪村成立的“柏峪社员剧团”,重新组建了30人的燕歌戏演出队伍。2005年,柏峪燕歌戏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柏峪燕歌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