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排演经典剧目,许多戏曲院团还推出了不少原创剧目。武汉京剧院创作的京剧《母亲》,在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以1716万人次的线上观看量高居“云演播”排行榜榜首。武汉汉剧院创作的《宇宙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武汉楚剧院的《万里茶道》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沿着古茶道6省份,演出达百场。
好剧出人才,余维刚凭借《万里茶道》摘得“梅花奖”,京剧《母亲》主演刘子微荣获文华表演奖……武汉“戏码头”名角辈出,12朵“梅花”涵盖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名剧名角,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让武汉“戏曲大码头”熠熠生辉。
走近身边
多样形式吸引观众
除了老戏迷,能不能吸引新戏迷和年轻人,关系到戏曲的生存发展。
“你们是第一次看戏吗?”在湖北剧院,记者遇到了3个年轻人。“当然不是,我们经常到武汉各个剧场看戏。”原来,他们是武汉大学京剧与昆曲研习社的成员,说起各大剧种的名角名剧,都如数家珍。
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粉丝群”不断壮大。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坚持在重大节日期间到黄鹤楼演出,还把汉剧唱到了长江游船上,观众反响非常热烈。”武汉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朗说,“艺术来自人民,还要到人民中去,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戏曲,这门艺术才能传承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武汉人不但爱听戏,还爱唱戏。大学社团、老年大学、票友协会、业余剧团等,成了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2月底,武昌区南湖街老年大学开学,73岁的马小凤便喜滋滋地来上课了,“唱起戏来,通体舒畅!”水袖一甩,嗓子一亮,马小凤时常在社区小舞台演出,晚年生活格外充实。
传承戏曲文化,重要的是抓住青少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首推《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首开“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组建进校园“VR数字院团”。2016年起,湖北省面向全省应届小学毕业生招收158名学员进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汉剧、楚剧、黄梅戏班,实行7年制定向培养。今年这批学员已进入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上岗实习,逐渐走上舞台,成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的生力军。
不仅如此,各大院团纷纷“触网”,拍视频、开直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2023年春节期间,湖北戏曲院团线上展演300多场,观众达3亿人次。
戏曲,正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记者 田豆豆)
《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2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