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会搭台
戏曲市场群英荟萃
密集的鼓点中,一身缟素的刀马旦挥舞银枪,腾挪闪转间,长翎舞动,靠旗翻飞。鼓点骤歇,刀马旦横枪一立,精彩亮相。
“太好看了!这出戏既有好听的文戏,又有精彩的武戏,完全不觉得枯燥。”看完由武汉京剧院创排的《新霓虹关》,第一次看京剧的大学生周雨佳惊喜地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院团存在“无戏可演”的情况。“当前,戏曲仍然相对小众,让戏曲‘热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武汉演出公司(武汉剧院)演出策划部经理宋君说。
振兴“戏曲大码头”,培育市场是重要一步。2013年起,武汉演出公司先后创立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全国戏曲名家名团武汉行、荆楚名团聚江城系列戏曲演出品牌,武汉剧院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演出。其中“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已举办十届,共计演出205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个特色剧种均在艺术节上亮相。
节会搭台,演员有了舞台,剧团有了干劲。3月1日,襄阳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武汉剧院上演“折子戏专场”。“我们这个地方小剧团,靠一出小戏救活的!”团长王新民感慨。2014年,该剧团的一出小戏《看孙孙》荣获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剧团名声大噪,趁热打铁,接连排演新剧、引入新人,不仅扭转了濒临解散的局面,还逐渐发展壮大。
近年来,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等接连在武汉举办,各大剧种好戏连台,“戏到武汉活,戏到武汉火”照进现实。
创排佳作
名剧名角闪耀舞台
3月14日下午,湖北剧院楚剧《狱卒平冤》演出现场,观众掌声阵阵。这部戏编创于20世纪80年代,剧情一波三折,表演诙谐幽默,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唱做功力要求极高,也充分体现了楚剧的艺术风格。该剧巡演上百场,获得10项全国大奖。
然而,随着老一辈演员退休,这部戏曾停演数十年。近几年,武汉楚剧院复排此剧。此次担纲女主角的夏青玲是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男主角扮演者余维刚则是第三十届戏剧梅花奖得主。
“这是一部突出男演员表演功底的戏,融合了小生、武生、丑角等多种行当的技巧,想要演好很不容易。”夏青玲先后搭档过3名男演员,最年轻的便是“85后”演员余维刚。“剧团非常重视演员的传帮带,余维刚可以说是被夏青玲带出来的。”武汉楚剧院党委书记韩笑说。“夏老师要求很严格,我一个眼神、步伐没做好,她都会要求我再来一次,跟她搭戏能促使我不断成长。”余维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