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杜鹃花
作者/饶晓辉/江西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每当听到电影《闪闪的红星》里这首脍炙人口的插曲《映山红》时,我便会想起家乡那满山遍野的映山红。
杜鹃花,山里人叫它映山红,更有一个霸气的名字一一英雄花。我常想,人们为何又会把映山红称做英雄花呢?或许正是因为歌中唱的那样,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是啊!红军来了,老百姓的春天也就来了,正是因为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人们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忆念吧!

春天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争奇斗艳的万花世界里,唯有杜鹃花让我感动,她虽没有牡丹的妖娆华贵,也没有梅花的高冷傲慢。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却把春天装扮得如此的美丽,是杜鹃花带着明媚、迷人的春光投向人们的怀抱。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三月底到四月初,也就是清明节前后,家乡山上的杜鹃花便会如约绽放。山坡上,溪涧边一丛丛,一簇簇的杜鹃花煞是红火,宛如红棉披于山坡,好看极了,把整个山林映得通红,蔚为壮观,难怪山里人都喜欢称之为映山红。

然而,现在这样的景观在老家的山上,已然少见了。除了山涧边或矮坡处会零星散开着几株杜鹃花外,在茂盛的山林里很难见到满山遍野的红杜鹃了。为何?这是因为早些年靠山的村民长年四季使用柴火灶,再加上一些烧砖瓦的土窑对木柴的需求,每年都会大肆砍伐山上的柴木。而正是因为秋冬季节乡民对山林的“肆虐”,才会有来年春天重新发枝的杜鹃花,开得如此奔放。近几年来,国家林业部门为了制止乱砍乱伐的现象,全面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禁闭了乡间所有的土砖瓦窑,村民也慢慢改用了燃气生火做饭。这样一来,山上的柴木就长得非常茂盛,由于山林密不透风的缘故,藏于山间的杜鹃老枝,也就鲜有花开,即使有零星的几朵,也是掩于密集的山林之中。

盛开在春天里的满山杜鹃,除了给人如诗如画般的观感,据说还有奇特的药效功能。杜鹃花性甘微涩、清香,不仅能够祛除风湿,安神去躁,镇咳平喘,还有着治瘀血肿痛,生筋活血之功效。记得小时候进山,我和小伙伴们也时常会采摘几朵杜鹃花瓣放入嘴中咀嚼,那微甜中带些许苦涩的味道,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据说当年红军长征时,在革命老区于都,瑞金一带被敌军困于山中,红军战士们也经常采用杜鹃花而食之,既充饥又解渴,可谓是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之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杜鹃花的花期很短暂。盛开的杜鹃花,在灿烂了几天后,每逢一场春雨的侵袭,花瓣便会由红变白,慢慢凋谢散落于地。我知道,她的神伤落下是滴血的殷红,她的“葬身”泥土,更是为了明春花期的更加灿烂。
啊!美丽的杜鹃花,你是生命之花,英雄之花。是我藏在心中的歌,你把火红的色彩,浓缩成我思念故乡的情。

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