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 联 黑 马 白 福 厚》
作者: 蒋 振 军
诵读:雪绣冰绮
第十一章 《霍龙门战斗》
霍龙门是北安黑河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是敌人的一个军事据点,也是黑龙江省北部金矿、木业中心,设有日本修筑北安黑河铁路的物资供应站,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汽油、被服、粮食等物资。10月13日夜,第三支队骑兵在接近霍龙门车站时,到指定地点把马匹隐蔽好,变骑兵为步兵,分成三路:一路由许保合、姚世同带领第八大队,摸到伪骑兵连驻地,俘虏那里的伪军,收缴了枪支弹药。一路由白福厚、迟万钧带领第七大队,正面冲进霍龙门车站,把路警全部缴械,并与日军守备队发生激战,打退了敌人,中队长韩印堂在战斗中牺牲。一路由王钧带领直属中队,占领敌人仓库,把一大批军需物资运出。整个战斗用时90分钟,击毙日军5人,俘获日本工程技术人员10余人,缴获步枪13支、手枪1支、战马200余匹、子弹1000余发、伪币7000余元,以及大量军需物资,并把仓库其它物资分给了炭窑工人和当地群众。经此一战,第三支队全部改成了骑兵装备,战斗力大大增强。
10月中下旬,骑兵装备的第三支队长途奔袭,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渡过嫩江,向泰来、甘南以及内蒙古方向前进,又渡过甘河,到达巴彦旗,途中多次与日伪军交战,机动灵活,摆脱了敌人地面与空中的立体围攻,于11月下旬挥师北上,进入阿荣旗,回到大兴安岭南部山区。
第十二章 《 鸡冠山战斗》
第三支队为了贯彻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关于打通与活动在察北和热河的八路军联系的指示,于11月底向博克图以南地区行进,途中多次与敌军激战,到达泰来、洮南、景星等地活动。敌人调动大批日伪军、伪兴安军和白俄雇佣军不断围攻,第三支队不得已放弃继续南进计划。
12月1日,第三支队回返朝阳山途中,在阿荣旗境内鸡冠山露营时,突遭日军阿苏部队袭击,第三支队立即奋起反击,与日军展开肉博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但支队政委高禹民等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此后,第三支队又在大兴安岭转战数日,击毙了日军士官三浦小太郎,于12月下旬返回了朝阳山后方基地。此时的第三支队朝阳山后方基地遭敌严重破坏,又有敌人尾追上来,第三支队不得不离开朝阳山。
部队昼夜兼程,穿过密林,来到嫩江县三站,召开会议,决定为了保存力量,跨越北安黑河铁路线去苏联,向在那里的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首长汇报,休整后再重返大兴安岭开辟抗日游击区。
1941年1月6日,第三支队经瑷珲县小五家子附近北渡,跨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
第十三章《 辰清殉国》
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和训练,1941年3月初,第三支队队长王明贵、参谋长王钧、第七大队大队长白福厚等60余名指战员,在黑夜和风雪的掩护下,渡过冰封的黑龙江江面,秘密地从黑龙江边的哈达沿和红毛鸡之间通过,来到了孙吴县境内山峦起伏、林木丛生、渺无人烟的原始林区毛兰顶子,准备重返朝阳山,在嫩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他们趟着厚厚的积雪,行动缓慢,3月中旬才到达北安县境内。在小兴安车站东山炭窑窝堡休整了一整天,听这里工人的报告说,这里离北黑铁路中段的辰清车站不远。辰清站是北安至黑河铁路线上的较大车站,有日本人的仓库和马爬犁运输队,还有警察署和铁路警察。
当时,他们的给养用尽,迫切需要补充,否则会有冻死、饿死在山野的危险,加之行进速度太慢,无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于是改变行进计划,决定先攻打辰清,夺取粮食和马匹后,变步兵为骑兵,乘胜穿越北黑铁路,然后再挺进朝阳山和嫩江一带。
3月13日,雪夜里,第三支队全体指战员趁着月色沿着公路向辰清站进发。经过一夜行军,黎明时到达了辰清站东侧。当白福厚带领的先头部队,顺着爬犁道登上一处山岗时,突然遭遇到一队乘爬犁的日军木原讨伐队。敌我双方对抗射击。
白福厚率部占据有利地形,击毙日军1人,击伤1人,敌人边打边向辰清站方向撤退。在向敌人包抄时,白福厚一马当先,冲上前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同时牺牲的还有姚世同等3名战友。
年轻的白福厚倒下了,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倒在了他战友的怀抱里,倒在了他为之浴血奋战的征途中。
此时的他手里依然攥着那只手枪,发烫的枪口余烟未散。硝烟中,仿佛那匹熟悉的黑马奔腾而来,一声嘶鸣,又绝尘而去。
白福厚的故事到这里就要讲完了,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小诗《抗联黑马》来缅怀这位英雄吧!
接过父亲的黑马,
奔向革命的生涯,
驰骋疆场,风雪征程,
一手好枪法,奋力拼杀。
率兵七星峰突围,
激战锅盔山山崖,
留守下江,转战龙北,
冲开一条血路,生死全放下。
抗联黑马,抗联黑马,
白福厚的战斗故事,
松江黑水低声吟唱,
朝阳山上盛开鲜花。
抗联黑马,抗联黑马,
白福厚的英雄传奇,
寥廓夜空,星光闪耀,
划过黑暗,迎来朝霞。

附:白福厚年谱
白福厚(1913—1941)。
1913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黄家堡子,读过4年私塾。
1922年,跟随父母来到黑龙江省绥滨六区安乐屯(今绥滨县福兴满族乡福兴村)。
1932年10月,参加陈大凡在绥滨县中兴镇领导的抗日人民自卫军,时年19岁。
1933年2月,参加中兴保卫战。
1934年至1936年,投奔兆兴(今萝北县肇兴镇)马占山所部五团,在迫击炮连当炮目,后随团调往依兰驻防。
1937年8月,带领伪三十八团迫击炮连和机枪连的118名士兵起义,编入抗联第六军第一师,任第六团第一连连长。
1937年至1939年,在宝清、桦南,以及汤原、萝北、富锦、绥滨等下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血战锅盔山,突围七星峰,激战蒲鸭河,与陈绍宾进行坚决斗争,挽救了第一师主力部队。期间的1938年秋季,任抗联第六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至1941年,转战龙北,在嫩江、讷河、德都、甘南、北兴镇、爱辉、龙江、内蒙古阿荣旗等地坚持游击战争,参加霍龙门战斗和鸡冠山战斗等数次战斗。期间的1940年3月,任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
1941年3月,在攻打北安辰清车站(今孙吴县境内)时牺牲,时年28岁。
参考文献资料
1.《绥滨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内部读物)。
2.《绥滨党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内部读物)。
3.《绥滨县志》,刘殿启主编,方志出版社,1996年。
4.《百年风云》,鹤岗市政协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5.《绥滨印迹》(内部读物),绥滨县政协主办,县档案局承办,2011年。
6.《东北抗联:绝地战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
7.《风雪征程——李敏回忆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8.《风采绥滨》(纪实卷),张志彦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
9.《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
10.《最危险的时刻》,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11.《我的抗战岁月》,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12.据白福厚弟弟白福林、侄儿白德明、侄女白德春讲述,知情人孙东明联络协调,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