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夜听雨
作者/郭海生
播音/南屏晚钟

前些日子天干物燥,近几日春雨潇潇,气温骤降,时令已近春分,江南的春色已是花红柳绿。入夜,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泡一杯新茶,捧一卷《明清性灵小品》慢慢品读,舒缓的音乐几乎可以让耳朵怀孕。屋外闪烁的灯光里,楼下的花园里的樱花和干枝梅、观赏桃花以及广玉兰等花卉竞相开放,细细的春雨在微风里轻轻地洒落在或大或小的花瓣上,似乎在喃喃私语,又似乎在相互抚慰,形成了春日里一幅难得的水墨写意画。
手捧书卷,从明清作家的文笔的字里行间体味他们的独抒性灵、人生感悟、人间至情、浪漫情怀、读书交友的赏心悦事。看汤显祖的《耳伯麻姑游诗序》书中写到: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容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志,或一至焉;一无所至,而闭月传者,亦世所不许也。
在汤显祖看来,“世总为情”,人生的一切都无不是处于“情”;只有发自真情的作品,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在这里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的至性至情,也表现了他对审美的本质乃至于社会化的大情大爱产生的共鸣这一对艺术创作普遍规律的深刻认识。
再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初刻《日知录》自序精辟论断,更加觉得古人的治学精神的严谨。顾炎武深知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学而不厌,所以能老而益进。“盖天下之理无穷,······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天下之理有不尽于是刻者”。这种观点是合乎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著名学者席勒曾说过:“如有人一手执绝对真理,一手执永远追求,欲我择其一,我当取永远追求。”顾炎武的治学精神也正是一种向着真理的永远追求的精神。
当读到明朝吴从先先生的《赏心悦事》之一 的小品时,又觉得古人对交友、择邻、结伴出游等生活方式时也是十分讲究的:“凡游戏结伴有一不韵尚令烟霞变色、花鸟短致,况高斋秘阁。间乎必心千秋而不迂者,幂心而不妄解者,破寂寥者,谈锋健而甘枯坐者,氤氲不喷噪者,不颠倒古今而浪驳者,奏调若和者,或师之,或友之,皆我徒也。若夫大惊小怪,非魇呓则阴蚀,不类而分之座,縹缃觉有愁目也,触斜之豸,指佞之草即在邺架矣······”
这是一篇择人交友标准的小文,无论是结伴出行,读书择友,择邻而居,都要有一个高雅风致的标准,要不然大家都会扫兴。作者在这里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是志同道合,学问渊博而不迂腐的人。其次要善于幂心证悟而不妄解的人。三要善于在大家不讲话时可以打破寂寥的人。四是虽然很健谈,但虚怀若谷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人。五是论辩中有郁郁勃勃之生气却不锋芒毕露的人。六是不颠倒古今而胡乱驳斥他人见解的人。七是与自己志趣大致相同的人,这些都是可师可友的人。
读书可以明智,择友可以心悦。春夜的雨声里,放下杂念,洗涤心灵,和古人对话,听哲人哲语,快哉快哉!
2023-03-20 春分前夜 小雨 12度于武汉水果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