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全迎
刚刚胜利闭幕的全国两会在什么地方召开?当然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看到大会堂,不由地想起我们这座城市的曾经有过的会堂、剧场和电影院,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读者,看到这会堂、剧场和电影院的三组词,会感到十分亲切。会堂、剧场与电影院,说起来实则上是一个物体,就是观众聚集开会、观戏或看电影的一座大型的建筑物,有的是三栖共用的多功能型,有的则比较专一,如电影院。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正是红旗飘飘、歌声阵阵、口号连连的年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大会多。你看:动员会、誓师会、总结会、表彰会、批斗会、宣判会、交流会以及文艺宣传表演会等等。要开会和进行文艺表演,必须要有会场,这样,会堂是必不可少的了。
因此,大一点的单位,都建有会堂。人们也会将“会堂”称为“礼堂”或“大礼堂”。早期的会堂,大都没有电影放映室的配置,如要放电影,就在室内支起放映机。后期,有的单位建会堂时,就考虑了同时配置放映室,这样就实现了会堂、剧场与电影院的三合一。
六十年代,我最熟悉的是淮汽公司的会堂。在文革前,曾有一场文艺表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许峰老师与陈玉华叔叔表演的关于行车安全的一段相声。之后关于这会堂的记忆就很多很多了。
那时,这些会堂,都是起脊的房,上架有三角形的房梁,不吊顶,挂两排吊扇。舞台一米左右的高度,中间为木地板,快步走或跳起来,会“咚咚”作响。一般两层幕布,在后幕布前,一般会有木制的旗架子,左右两边,各有五面红旗。中间上部,会根据会议性质,分别悬挂毛主席像、党徽、国徽或企业标志。舞台正面的两边,分挂或绘上毛主席语录等文字。一般会堂两侧会放一两张桌子,放扩音机、唱片机等设施。舞台两侧会放置两个大音箱。条件差一点的,就吊两个扩音大喇叭了事。会场的座位,大多为木质长凳或长椅,观众挤在一起很热闹。

清江市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除淮汽礼堂之外,当然熟悉曾经就读的淮阴师范学校礼堂、淮中礼堂、学工单位清棉礼堂。再后来就是工作单位清江石化厂礼堂与淮钢礼堂。
因工作联系曾经的进入过光华厂、橡胶厂、卷烟厂、清拖厂、化纤厂、运河公司、糖果食品厂、肉联厂、6408部队(十五分部对面)、地委(西大院)清江市委(西大街)等会堂。这些单位的礼堂有大有小,但都必有主席台(舞台),可开会可演节目。
以上讲的是会堂(礼堂)。下面聊聊剧场。
清江市正儿八经的叫“剧场”之名的剧场,有三家:一是北门桥北的人民剧场,二是都天庙巷里的大众剧场,三是淮海北路省淮建的淮海剧场,
人民剧场曾经称为“人民大会堂”,但不论是正式招牌还是市民中的叫法,还是“人民剧场”。这人民剧场,是清江市召开各种大型重要会议和文艺演出的最正式最高档的场所,它确确实实就是清江市的“人民大会堂”。我们在其中开会看演出的次数,数不过来。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1971年,我曾经作为清江市百货公司大批判小分队的成员,登上人民剧场的舞台,慷慨陈词过。


如果说人民剧场有着浓浓地“官方色彩”的话,那么,深居在都天庙巷里的大众剧场,则是市民最亲切、最亲近的市民剧场,它演出的节目,无论是淮剧、京剧、吕剧、淮海剧、话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苏州评弹、扬州评话…还是歌舞剧和现代歌舞等文艺节目,都深受市民的喜爱。尤其是淮阴县文工团这支江淮地区最富盛名的演出团体,曾长期驻演在大众剧场,这是他们的大本营。淮阴县文工团与大众剧场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到大众剧场,眼前就会浮现出戴筱环、马西铭等“名角”熠熠闪光的艺术形象…

淮海北路省淮建公司的礼堂,当年叫淮海剧场(现健康路北的人民大会堂是后来所建),好像八十年代曾经叫过“宽银幕电影院”或“立体电影院”。因为这个影剧院离市中心较远,靠当年的地委附近,大都是附近的居民去光顾。当年我住交通路淮汽宿舍,大人们听说要去淮海剧场看电影看戏,心里都会纠结半天,太远了。我们这些孩子不怕远,有戏有电影看,再远也屁顛巅地去了!在这个剧场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竟然经历过一次泪流满面的观影,那是1972年放映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要说电影院,当然首推清江电影院。那些年,清江电影院与城南公园(现清晏园,当年曾称清江人民公园)是相联的,清江电影院的设施也是一流的。因此,到清江电影院看电影,逛城南公园,是最令人惬意的精神享受。我十年前写过一篇《清江电影院》忆旧散文,专谈这个电影院。

和平电影院 ,当年的大门在和平路,后门直通东长街巷,是清江
市当年最著名的三家电影院之一(其他为清江电影院、工人电影院)。那些年,它的设施曾比较落后,是那种长条木櫈。我们小时候去看电影,常常被一些“胡二弟”大同学欺负,他们向好位置加塞,用力将我们这些小个头的学生,挤到一旁去…
大众剧场条件也一般,比较长时间使用木长条椅。如果像清江电影院、人民剧场等场所多好,一人一个铸铁扶手活动座椅位置,坐得舒服。
工人电影院,设在闹市区东大街的工人文化宫院内,使用率与知名度都是很高的,这里既可开会与演出,又可放电影,也是市民最喜欢的影剧院!

后来,在淮海南路与延安路口,开设了“延安电影院”,也是影剧院性质,延安电影院运营了十多年时间。
再后来,有几个大单位的会堂对外开放,放映电影,与市电影院线跑片营业,既丰富了周边市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最成功的是清拖会堂,可能是八十年代初我在此看电影比较多。清棉会堂、化纤厂会堂、省运河公司会堂、港务处的清港会堂等,都曾对外营业放映过电影。清港会堂后改作证券营业厅,许多年人声鼎沸、潮起潮落…
在这里,我要提及一个单位的礼堂名称起得好,省运河航运公司的会堂叫“海员俱乐部”,多豪迈、多气派啊!你如果叫“船员会堂”,那诗意全无呐。一字之别,意境全新。从中窥见:省运河公司庞大的职工队伍中人才济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代发展已不是什么脚步不脚步,而是飞速的车轮。现在还有哪个单位保留或新建大会堂?基本上都是视频会议,大小适中的、带有空调的、真皮椅子伺候的会议室,领导讲话的情景就在眼前,效果多好啊! 现在市区仍有大会堂等,那是召开党代会、人代会或大型文艺活动的需要。

位于淮海北路的淮安人民大会堂

位于生态新城的淮安大剧院

像清江电影院这样的老的电影院早就消失了。不过,过了一个时期,如卢米埃、万达、中影、博纳、幸福蓝海等影城等纷纷开业,看电影又成新宠。我偶尔会去看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前天,我坐在可扫码付费的带按摩功能的真皮座椅上欣赏电影,与几十年前在和平电影院坐木长条櫈上被人“排挤”的感觉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这次看得的是美国恐怖片《梅根》,整场就我一个观众,心里真的怵怵的。

南京人民大会堂,我去过那里参加过省里的一个会议,那里就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和演出活动的场所。南京人民大会堂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原国府路),原名国民大会堂、国立戏剧音乐院,建成于1936年5月5日,坐北朝南,整体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建成时是中国最大的会堂之一,是原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民大会的重要场所。解放后大会堂回到人民的怀抱,更名为“人民大会堂”,成为江苏省、南京市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