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附录(下)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三、区分词与诗
词产生于唐代民间。敦煌曲子词就是唐代的民间创作。
(一)表面上看,诗句是长短整齐的,词句是长短不一的,所以词也叫“长短句”。但这不是词最本质的特点。因为,诗也有杂言的,而词也有句子长短一律的,如《浣溪沙》、《木兰花令》——但为什么叫词不叫诗呢?这是因为,词最初是配乐的诗,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故称为“曲子词”。它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正因此,歌词就要适应乐曲的变化,于是,句子就变得长短不一,平仄和用韵也发生了变化。到后来,词和音乐脱离,没有了乐谱就依照词谱“填词”,这和现在写歌一般先有歌词再谱曲正好相反。

(二)律诗只有五字句和七字句,词从一字句到11字句都有。
(三)律诗和律绝各只有四种基本格式,而词则总共有1000多个格式。
(四)词韵和诗韵有两点不同:
1、近体诗特别是律诗用韵有正式的规定,南宋“平水韵”106韵。而词韵很长时间不曾有正式的规定,宋词的作者多半是根据实际语言用韵的。
2、清朝通行的《词林正韵》分词韵为19部,不过是把诗106韵归并而成,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五)词和诗的平仄有三点不同:
1、词比诗更严。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如“仄平平仄平”(“弄妆梳洗迟”),就是近体诗中的孤平拗救。此外,词的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如“仄平仄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尚能饭否”,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最后一句:“听人笑语”,都是后两字用了“去上”。

2、近体诗在一个句子的节奏点(二、四、六)上,总是平仄相间的;而词除了用平仄相间的律句外,也用相当多叠平叠仄的拗句。出现拗句就要“拗救”: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半救。
3、有时候按词谱断句和按语法结构断句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文意的停顿可以不一致,直到现在的歌曲还是这样。

(六)词和诗的对仗有三点不同:
1、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但词的对仗还是有一定的习惯。一般说,上下阕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大多用对仗。有些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满江红》,在一定位置上也以对仗为常。
2、近体诗的对仗是平仄相对。词的对仗一是平仄相对;一是不完全相对,甚至完全相同。
3、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

四、区分散曲与诗词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是元代新兴的诗体,它既可以像诗词一样用来抒情写景,又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成分。
散曲和诗词相比,有七个特点:
(一)散曲与音乐的关系,较之诗词更为密切。
(二)散曲比词的句子更为参差,少的可以只有一字二字,长的可达二三十字。
(三)词中没有衬字,散曲中可以加衬字。正字和衬字互相配合,既保持了曲调的腔格,又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四)散曲用韵虽然比词加密了,有的每句都押韵,但平声韵和仄声韵在词里不能通押,而在散曲里可以通押。
(五)散曲平仄,平分阴阳、仄分上去,这给填写增加了难度。
(六)散曲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七)在风格上,诗尚雅正,庄严含蓄;词讲“要眇”,婉转多丽;曲则要求率真,锐意尖新,每多谐趣,以穷形尽相、酣畅淋漓为能事。
总之,散曲比词更接近自然的语调而又宜于采用口语,方言土语皆可入曲,更可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有开放色彩,以雅俗共赏见胜。

五、炼句与炼字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词曲写作时斟酌语句,追求的是使之简洁优美。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一般说,诗词曲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动词),把这个词炼好了,句子就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多了。如贾岛“推敲”的“敲”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字。再如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例子:“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二字,杜甫“干戈阻绝老江边”的“老”字。

六、与时俱进
格律,继承是必然的。学写古典诗词,先要熟谙格律,以格律为准绳,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不讲格律。
然而,同任何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一样,秉持“扬弃”的态度,也应当是格律继承发展的题中之义。不揣浅陋,就管见所及,“抛砖”如下:
(一)我们毕竟是使用现代汉语写现代生活,而格律是为时代服务的,不能让思想内容去一味迁就格律。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词意境。

(二)古今语音本来就有不同,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古人填词所依据的乐谱(即词调)早已失传。其后作词,只是模拟每一词牌(词调的名称)代表作。清代编制《词律》和《钦定词谱》,规定每一词牌的格式,这才有了“词谱”。词谱与乐谱相隔久远,焉知二者关于字的读音会没有差异和变化呢?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代已看不出差别。相反,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有鉴于此,学写古典诗词只能以今代声韵为准,因为要写给今人来读,否则就有违格律的谐和之美。当然,如果真的懂得古音韵,知道入声怎么读用,写诗词时愿意保留那份古调,自当别论。

(三)诸如人名、地名、称谓、成语、掌故、典故和年号、谥号、庙号等固定词语,均为一个整体,不好再拘平仄。语流音变音节似应以音变后的读音套平仄。还有不少音译词,如呼伦贝尔、乌斯浑、嘎老等,它们在蒙古语、满语、侗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

(四)词调作为古人填词所依据的乐谱,其初始的声情是不同的,如《满江红》等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满庭芳》等大致是和婉豫悦的。尽管随着乐谱的失传,随着词和音乐的脱离,词的感情不一定和词调相一致了,但作为一名学习者,尽量了解区分不同词牌所代表词调初始的声情,对于把握作品不仅必要,而且是有所裨益的。

(五)本来,唐宋人填词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一个词牌往往有几种别体。现存1000多个词牌共有2000多个“体”。有的词牌不同体之间差别还相当大,例如《江城子》,有单调和双调之别;《六州歌头》的三种体之间,有押平韵、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的不同。有些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开始时期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后代更自由一些。大致来说,小令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学习格律,既要仔细考究规则,又要知道变化。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可取的。

(六)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标准普通话四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后来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后来仍是去声;北方的入声字后来分别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普通话没有入声,而现代江浙、闽、粤、桂、赣、晋、内蒙古等地还保存着入声。

(七)古典诗词创作如何克服泥古不化、抱残守缺的老一套创作弊端,使其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人读懂听懂并引起共鸣,这是一个社会课题。欣赏白居易的这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