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秋千感动的不仅是唐诗,尤其是宋词。张先的《青门引·春思》词云“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云:“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其实,如果加上“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 ”,岂不是应该称呼张先为“张五影”。
说到秋千的千古名句,应该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一句出于欧阳修 《蝶恋花》。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是秋千爱好者。其《浣溪沙》词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度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问樽前!”
苏轼的秋千词的代表作是《蝶恋花》。墙里墙外,多情无情,曾经困倒了多少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设想一个秋千擂台,唐诗和宋词打擂;那么,胜者是唐诗呢?还是宋词呢?又忽然想到,世外高人是怎么看待秋千活动的?北宋有一个诗僧叫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其实,人皆有爱美之心。美是不分世俗和世外的。
又忽然想到,打秋千的少女,应该是怎样的心境。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点绛唇》词,写刚下秋千的少女,其娇美、其含羞,使人顿生爱怜。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意用词,是“蹴”不是“荡”。用脚踢地,秋千摆来摆去。少女怀春,娇憨可掬;一腔心事,无可排遣。有人认为,这是秋千第一词。我不评论,我只感到美!
秋千词也是有段子的。据《武林旧事》卷三载:淳熙十二年(1185),太上皇高宗一日游西湖,见酒肆屏风上有《风入松》词云:“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髻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醉,来寻陌上花钿。”高宗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高宗笑曰:“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予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为什么宋高宗会喜欢?词固然写得好,但歌颂太平盛世尤其好。“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一句,即不识字的人也知道是好词句。
然而,秋千词也有极其悲苦的。秋千荡来荡去,人的命运是不是也荡来荡去呢?陆游的前妻唐婉在沈园以后,也有一阙《钗头凤》。词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病魂常似秋千索”一句,令人不可卒读。有时,我会想,陆游读到这一句会怎么想呢?
宋代词人吴文英也有一首《风入松》词写秋千。其刻骨铭心的句子是“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全词云:“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还是秋千擂台,是北宋词更胜一筹还是南宋词更胜一筹呢?谁是第一词呢?
(未完待续)
刘锋,江苏扬州人,天津大学教授。现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曾任天津《楹联》杂志主编。
对联作品以集句联、怀古联最有特色,集句联300副选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18篇楹联研究论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对联起源考证》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