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我的第一次休假
作者‖罗胤清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1976年5月,我提干后工作时间满一年了。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新提拔的干部工作时间满一年就可以享受休假。

驻地西藏的军队干部实行每年休假一次,假期时间为三个月,不含往返途中的时间。说实话,这种待遇还真不赖。刚过了“五一”节,我就开始张罗做休假的准备了。

首先,写了休假报告上报,等候批准。其次,就是在司务处购买一些物品,如红烧猪肉罐头、午餐肉、白糖、水果糖,还有茶叶、肥皂等。


在七十年代中期,各类食品和生活物资都比较匮乏,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有的要凭票购买。休假回家一趟,总想尽量多买点多带点物品回去。
很快,休假就批下来了。我急忙联系妥汽车团拉物资来邦达后返回的车子,搭乘军车,踏上了返乡休假的路程。



屈指一算,自从入伍离开家乡至今,时间已过去三年半之久,一千二百多个日夜。现在,很快就能回到家乡回到家,心中那份高兴那份激动劲就甭提了,真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去。

我搭乘军车坐在驾驶室里,随着汽车团的驾驶员吃住沿途兵站。经过几天的颠簸,于第五天的傍晚抵达了成都。汽车团的驻地在沙河堡附近,因不顺道返回时不经过成都火车北站,驾驶员老兵就让我在距火车站最近的地方下车。

当时的成都城市建筑面积比现在小多了,我下车的地方距火车站不远,大概也就两三公里吧,也算是郊区了。天色已晚,夜幕降临,下车处已无公交车通行,那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没有“出租车”的概念。

带着这么多行李,怎么才能到达火车站转乘,无疑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步行去吧,有这么远的路程,加之携带的东西多,大包小包的,别的不说,光是带着从身上换下的衣物就够呛。
从邦达临行时气温低,穿着绒衣绒裤、毛衣毛裤。五月初,在成都已比较热了,人们一般都只穿着单衣裤了。你说,换下的衣物能不多吗?


正当我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夜幕中在公路两旁路灯昏暗的灯光下,看见远远的有一人拉着板板车正朝着我站立的地方走来。我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喜形于色地向来人迎了上去。
来人是个中年男子,正好下班返家。我请求他给予帮助,他表示同意并要价10元钱,我欣然接受了他的要价。
我把行李和衣物搬放到板板车上,由他拉着,我随同一道步行前住火车站。到达火车站后,我抓紧时间把行李办了托运,再到售票处凭军人通行证购买了车票,等待上车。


诸事办妥,此时总算松了口气。等到下半夜,终于乘上了开往家乡的列车。凌晨五点左右,列车抵达家乡——隆昌火车站。下车后,我急急忙忙走出车站,踏着黎明前的曙光,赶回两公里多远处的家。
回到家时,家人们都还在睡觉没起床。听到我叫开门的声音后,父母亲、弟妹们立刻穿衣起床迎了出来。

因当时在西藏信件投递极为不便,休假离队前寄的信件连人都到家了还不见先寄岀的信件到来。由于途中行程时间不确定,抵达日期就无法告之,所以也不宜发电报。
离家几年,突然回家,亲人相见,格外惊喜!看见朝思暮想的慈祥可敬的父母双亲,见到已渐长大的可亲的弟弟、妹妹,心中甭提有多高兴了。

天刚见亮,我就走出家门,沿着熟悉的乡村小路,毫无目标的在附近的山坡、竹林和田土间随意行走着,呼吸着家乡新鲜的空气,眼看着那熟悉而又略为陌生的山坡、树木和田土里的农作物,心中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找到一处草地坐下,闭上眼睛,静静地让久存内心的思乡情结尽情释放,从心灵深处得到了满足。
此时,我才体会到那些长年在外的游子,他们的思乡之情有多急切有多酸苦啊!自此,长达三个月的假期生活开始了。




作者简介
罗胤清,1972年12月,从四川隆昌入伍西藏邦达0075部队二营四连,1974年5月入党,1975年7月提任排长。1977年3月调康定人武部、又先后调色达人武部、甘孜军分区、德阳军分区,曾任职文书、排长、干事、秘书、副科长、参谋、科长、部长、副参谋长,上校军衔。1997年7月转业至德阳市交通局,2012年4月退休。现居德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