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痰湿的方方面面
在本书中,范怨武从生活中的“湿”讲起,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和大量形象的比喻,让“痰湿”这个中医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痰湿是如何形成的?书中这样讲述:中医把人体内一切水液统称为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饮食进入人体后,食管、胃、小肠、大肠、脾这五个器官,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影响了饮食正常的消化吸收,津液就会变成湿气。过了消化吸收关之后,津液的运输分布主要依靠三焦。中医上的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包括胸腔和腹腔中所有脏腑器官,津液在这些器官中不能正常运输分布,也会产生湿气。
痰湿的不同表现和危害是什么?书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部位痰湿的症状。肺经有痰湿,会引起咳嗽;痰湿堵在心包,会出现胸闷、心烦或心慌;痰湿走到了肝胆,就会胁下痞硬;如果走到脾,会腹痛;长期腹泻有可能是肠道痰湿;而泌尿系统有结石,多半是痰湿入侵了肾或膀胱。
范医生还对导致痰湿的原因进行了概括。有人天生就是痰湿体质;有人因为饥饱无常、饮食不洁、嗜凉嗜甘、激烈的情绪波动、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烟酒过量、体内淤血等,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形成痰湿。
用大量生活化案例贴近读者
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本书用了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来解释痰湿的表现、成因、应对方法。
比如,有位女士因为心动过速来就诊,范怨武了解后得知,这位女士前一段时间天天吃榴莲,水果有湿性,加上天气的热,就化成了湿热。湿热郁在身体里,痰热扰乱心神,引起心慌、失眠。最后范怨武选择用温胆汤(关于本文中提到的所有药物和药方,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治愈了这位患者。
范怨武还在书中写道,湿热的病机很复杂,不要看到哪儿湿热就盯着哪儿治,这样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比如有一次,范怨武的妹妹脚上长湿疹,于是他开了专攻下焦湿热的四妙散。妹妹吃了药,病情有缓解,但很快就反复。范怨武仔细辨证,想到妹妹经常对着灶火做九蒸九晒芝麻丸,被熏得口干舌燥,还有腰酸的症状,这是被火伤了阴气。肾阴不足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就出现了湿疹。后来范怨武改用了增液汤,妹妹的肾水得到滋养,原来怠工的地方又恢复功能,湿疹也跟着治愈了。
湿热很多时候夹杂着气虚、阴虚的情况。范怨武说,作为医生,一定要用心辨证,找到病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