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见长进
常怀悔心
文/胡清普
人非神仙异类,品德才识多是学而知之的,这个学的过程往往包含对过去的无知、失误的反思,也即袁采所说悔心。
袁采,宋孝宗年向的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袁采博学多才,为官刚正勤勉,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卷二“处己”修身齐家理论中的重要观点。
袁采所说的悔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后悔,而是理语中的省身,也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悔心悔什么?袁采说“往事之非”“前言之失”“往年之未有知识”袁朱说,如果经常这样反思,德才的进步会日见长进,然而许多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能够悔心是提高品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悔心是检讨自己的不足、失误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包含对自己的否定。悔心不仅仅心里想想、嘴上说说,而是全面深刻的思改造过程,悔心越深,受益越大,轻描淡写是不行的,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某些时候要舍弃名、利、情诸方面的既得利道,甚至承受精神上的痛苦,非此不能达成功的彼岸,更不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袁采说“常悔”,这个“常”至关重要。反思不足,改造思想,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悔心不能偶尔为之,必须成为常态。既然“常”,就是时时、处处,既是及时的,也是长期的,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这是提醒我们每一个在职不在职的所有干部随时随地认真反思所存在的问题。
袁采说,“古人渭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智慧才能都会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每一次悔心就是一次进步。

常怀悔心是成大事者的大智慧,立足高处,看到远处,能够坚决摒弃固执已见的坏毛病,更不会明知道错了不予悔改。曾子每日三省已身,把检讨不足、端正处事品行当做基本德性,最终修成一代名儒,著名的思想家,其他诸如“司马光警枕励志”“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叶天士拜师流学”“王献之戒骄习字”等,皆因常怀悔心而修身有成,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不要以为悔心只是名人大家的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常怀悔心也是受益无穷。
常怀悔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自律,只有愿意改造、完意自己的人才能勇于悔心、善于悔心,也从而达到日见长进的目的。
写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