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颉造字洛南考
文/郑金民
仓颉文化是世界级的稀缺文化,是东方大国的瑰宝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造字的唯一文化。仓颉造字家喻户晓,举国皆知。
那么,仓颉到底在哪里造字却成了众说纷纭、各地争论的一个焦点。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人曾在《高山不倒仓颉不老》等文中考证,但因论题不专,故在此专文予以再考。
在中国历史上,仓颉造字首次记载是《荀子·解蔽》一书:“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
荀子是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人,在距今约2300年~2200年前,把2500年前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故事破天荒地作了记录。由于把造字这一文事和原创者联系起来加一叙述,开创了仓颉文化的先河,所以《荀子》的记载是仓颉文化之人间创造起源论,简称“人间论”。
随后,《说文解字·叙》等皆是《荀子》关于仓颉造字记载的传承和发展,皆是人间论的论述。
譬如,《说文解字·叙》这样记载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遮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
但《荀子·解蔽》没有记载仓颉造字的地方,所以在其后约100年~400年,仓颉造字在《河图玉版》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这个记载不仅明确了仓颉造字的地方,而且有了反映自然之力和表现社会发展之必然的“灵龟负书”的“神灵”,把上天的意志和大地上的人结合了起来,故这个记载是天地创造起源论,简称“天地论”。
《河图玉版》成书于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汉代,距今约2200年~1800年前。
随后,《策海·大书》《外记》等都是《河图玉版》的传承和发展,皆是天地论的论述。
很明确,“洛汭之水”(洛水、洛河)成了仓颉造字的水系区域,“阳虚山”和“玄扈山”成了仓颉造字的山脊坐标。因而仓颉造字发源地的确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洛河的水系区域和阳虚山、玄扈山的山脊坐标。
这样以来,尽管全国仓颉造字有一百多处,但不符合水系区域(洛水、洛河)这一要求的一律排除在外;不符合山脊坐标(阳虚山、玄扈山)这一要求的一律排除在外,不再考虑。

现在下来的问题是,在中国、在陕西有两条洛河,仓颉造字到底发生在那一条洛河流域?
要回答、考证这一问题,必须从秦岭说起。
宇宙在137亿年前诞生,地球在45亿年前诞生。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68年9月来到中国,用4年时间考察秦岭地质构造后撰写了五卷本的《中国》,说明了秦岭的来历:在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发生了一次激烈的碰撞,这次碰撞的结果就是中国大陆诞生了秦岭。
在秦岭诞生的同时,在秦岭腹地一条河流随之而生,这就是陕南的洛河;另一条洛河是陕北的洛河。两条洛河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可分别称之为陕南洛河或秦岭洛河和陕北洛河或高原洛河。
这两条河流因同一个称谓,往往混淆一起,引起了两条流域对仓颉造字发源地的争论。
陕南洛河的起源带着秦岭的胎记,它是秦岭大山唯一的内河,发源于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秦岭东部高峰之草链岭,然后向东南出陕西流入河南崤山与熊耳山构成的谷地,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时,伊河作为洛河的一条支流注入洛河,在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流入黄河。洛河长度达467公里,流域达1.9万平方公里。
陕南洛河属陕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西北部跨省的一条河流,行政辖属豫陕两省的一条河流,直接与黄河发生流域关系,在黄河以南和黄河夹击形成以洛阳市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所以陕南洛河具备了仓颉造字的两大元素,一是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作为草链岭之支脉的阳虚山和玄扈山,二是位于黄河之南,符合仓颉造字从河洛地区向西进发,“南巡狩”(《河图玉版》)的要素要求。
然而,陕北洛河在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发源,其西支、中支和东支在吴起汇合以后,自北(西北)向南(东南),从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注入渭河。途经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和大荔(三河口)等县。属于渭河支流,渭河接纳几条河流后,再以支流的身份流入黄河。
陕北洛河属陕西省北部和中部的一条省内河流,行政辖属延安市和渭南市,水系流域属渭河流域一级支流的一条河流,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作为发源和承载陕北洛河的黄土高原上没有秦岭及其草链岭,更没有阳虚山和玄扈山,况且流域位置在黄河之北,不符合仓颉造字从河洛地区出发,向西“南巡狩”的要素要求。
故而,陕北洛河流域作为仓颉造字的地方是无据之谈,仓颉造字的地方只能在陕南洛河流域。
但在陕南洛河流域里,除过上游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有阳虚山和玄扈山之外,下游的河南省洛宁县、洛阳市等地也有阳虚山和玄扈山。

那么,哪一座阳虚山和玄扈山是仓颉造字的地方呢?
在700~1000个百万年前,有了秦岭的时候,作为洛河两岸连绵不断的山脉,以及属于秦岭东部草链岭支脉的阳虚山和玄扈山也同时有了。
还有,在这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中,洛河两岸的阳虚山和玄扈山是谁冠名的?
翻开中国的地理宝典,我们发现口传于大禹和伯益,成书于距今约2500年~2200年的《山海经》,首次有这样的记载:“讙举之山,洛水出焉,……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
“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迳于阳虚之下。”
“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
无需多言,《山海经》则是阳虚山和玄扈山姓名的摇篮和父母。
从此,在秦岭有了九山之尾山--讙举山支脉的阳虚山和玄扈山。
这个年代,如果从“家天下”的夏朝算起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战国时期算起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阳虚山和玄扈山在人类注册,有了户口的历史。
至此,《山海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阳虚山和玄扈山名号起始之源之根之本,这是任何人没有任何条件和事由可以修改的,也是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和方式伪撰的。故而,凡是今天和其有差异者、不符者和荒诞者,皆须注意和警惕,以防假冒伪劣,以防后世误人。
这里的“讙举山”即“第九山”,古亦称冢岭山,它就是今天的草链岭;“洛水”就是今天的洛河;“洛”“洛间”就是今天的洛南县。
无需质疑,《山海经》是仓颉造字阳虚山和玄扈山命名的祖典,是自然创造的起源论,简称“自然论”。
距今约2200年~1800年前,记载仓颉造字的《河图玉版》中的阳虚山和玄扈山无疑指的是《山海经》命名的阳虚山和玄扈山。
随后,《水经注》《地理志》等关于阳虚山和玄扈山的记载,皆是《山海经》的传承和完善,皆是自然论的论述。
故而,仓颉造字的阳虚山和玄扈山只能是洛南县洛河源的阳虚山和玄扈山。所以立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距今192年的《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记载:“且夫,天地初开,而阳虚之山峙于洛水之西北,元扈之峯供于洛水之东南,而苍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即在是焉。”
由此可见,自然论的《山海经》是阳虚山和玄扈山之根之源之祖,人间论的《荀子·解蔽》是仓颉造字之根之源之祖,天地论的《河图玉版》是仓颉造字所在地方之根之源之祖。
综上所述,“三论”不仅反映了仓颉造字说三步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逻辑,而且以详实的记载说明了仓颉造字所在地就在洛南的历史。
20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