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四海论诗】区顾问刘福利点评论坛作业(三)

刘福利,红袖添香文学网原古诗编辑,现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四海论诗】区顾问、《漱玉》特邀编审、《中华诗人》副主编。

谒金门•雪夜梦故乡
作者:李烈声
忘不得,风急霜飞月黑。雁唳声凄寒恻恻,千山头正白。 万里关河远隔,不忍问伊消息。梦里却忘身是客,徘徊杨柳陌。
【评】上阕写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黑白着色,尺幅之间景象万千,很有写作功力,上阕的瑕疵在于第一句之“忘不得”,此语一出下面描绘的景象就“隔”了,减弱了感染力。下阕记事抒情:万里一句承接上阕千山之景,然后用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剧像活灵活现的写活了游子脉脉的乡情与乡愁。故乡杨柳在雪夜柔翠在词人的梦里,摇曳多姿,一往深情。
乡 愁
作者:张凯
寄籍东夷在海头,风尘浪里泊孤舟。
纵知花市灯千盏,何敌原乡月半钩。
把酒不堪思远雁,抒怀独自向飞鸥。
他年一掬松江水,酿作家山无限愁。
【评】家乡的位置、典型风物在前两联在诗人笔下娓娓道来,孤傲且深情。“纵知花是灯千盏,何敌原像月半钩”紧贴主题“乡愁”,一知一敌、一千一半,颇得炼字之功。颈联有嫌拼凑。尾联是本事亮点,一掬松江之水酿酝无限乡愁真神来之笔,妙思无限。唯“他年”不妥,不够精确,不够切凿,改为“经年”似乎更好。
故乡吟
作者:游国鸿
小城长寿乡,节奏缓而强。
四季香风润,千家笑脸扬。
水清山秀茂,心正气轩昂。
君若养生至,轻松揽吉祥。
【评】这首诗应当是一位懂养生、身体康泰、心境阔达的长者的作品。满篇洋溢着正能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故乡的积极向上。一个养生宜居宜心的故乡跃然纸上。杜少陵写诗一生愁,满满家国情怀;本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张笑脸,与杜诗的写作情态恰恰相反,但是融入其间的仍然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只所以写作情态不同,原因在于时代的不同,遭遇的不同。当今中国,盛世高华,诗人和诗自然就有这种洋洋气度。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首诗乃是新时代的礼赞。
老家印象远
作者:陈远辉
儿时记忆追,面目已全非。
旧址遗存去,新祠尚系维。
从前田野绿,向后菜园肥。
昔望天边远,今楼视线堆。
【评】诗中“从前田野绿,向后菜园肥”写的生机盎然,很有田园诗的精气神。其它各处则问题不少:1、题目把远字去掉似乎更为得当;2、几个韵字有凑做之弊;3、内容和文字不够精炼。
诉衷情令•忆第二故乡
作者:李红彬
曾居洪泽小村庄,忆柳戏鱼塘。石桥水流潺潺,难忘稻花乡。 榕叶绿,竹枝黄,菜畦香。啼痕烟景,深情棹歌,秀色湖光。
【评】满篇写景,实为有人之境。第二故乡的美好景物在词人的追忆里展扩在读者面前,引人神往。词中柳戏鱼塘、石桥流水、棹歌湖光,都写得情景交融,既写景,亦抒情。词中之瑕个人感觉景致写的比较驳杂,满目都是景,请问心安在何处?此与作者商榷、推敲。
弄梅影•故乡津城美
作者:小星世龙
海河春水。故里津城美。堤岸桃红百蕾。绿柳枝垂,草坪新又翠。 塔高雄伟。燕剪蓝天尾。彩色新桥成对。汽笛声声,游人欣赏醉。
【评】起句二句衔接得直白了,缺乏词味。接下来就写的很生动了:“堤岸桃花千蕾。绿柳枝垂,草坪新又翠。”一红一绿,相映成趣。指瑕:绿、翠意重当避。绿改为细,不知当否?过片“楼高雄伟,燕剪蓝天尾”亦写得雄奇,颇具奇思妙想。新桥句是新时代美丽津城的真实写照和赞歌。尾句中的“欣赏醉”则有嫌生造了。
赞故乡新农村建设
作者:陆华珍
春风化雨惠穷乡,聚力凝心奔小康。
不少羊肠成坦道,许多茅舍变新房。
还湖养殖鱼菱藕,拓岭栽培花果姜。
科技兴农圆绮梦,脱贫致富满庭芳。
【评】诗中用的成语成意太多:春风化雨、聚力凝心、不少、许多、科技农、脱贫致富,等等,这些最好不要这么连篇累牍的都写进诗里。最好是自己的语言。好的诗人都是好的文字艺术家,都用自己特色的文学创造,而不是人云亦云。诗中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颔联颈联就很准确的写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事件,抓住了重点和特点。
故乡情
作者:夏文旭
动车如电掣,载我向燕京。
八景才三逛,家乡妒已生。
【评】当代的电车被诗人写进了格律诗中,令人豪情满怀。燕京八景诗人才逛了三处,就萌生了“妒”意,写的俏皮。“家乡妒已生”一句中的“家乡”两个字下的不恰当。
古镇新生
作者:陈四关
驿站古晴滩,风流海内传。
车船来又往,旅客去即还。
街道如经络,黉门似乐园。
满城琼阁立,国士梦延绵。
【评】诗题中的古和新乃是本诗的诗眼,诗的内容当依此画龙点睛。诗中起床就很高明,直接就写出了了驿站晴滩之“古”,真是诗家作派。另外诗中的章法也很讲究:颔联承接‘’风流海内传”句的意韵,学诗者不可不察。三联四联亦今亦古,今古奇观今古情怀相互交融,很有味道。
临江仙•初夏故里行
作者:周定洪
落尽芳菲披绿荫,连枷初响山村。收完菜籽复耕耘。铁牛田里作,农户地头巡。 假日携孙回故里,离家四十冬春。弟兄欢聚倍相亲。乡音虽未改,不识自家邻。
【评】这是一首词版的《回乡偶书》,作者离家四十载回归故乡,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呀!词之上片写景,语言精炼到位。词之下片记情,合乎词法。词末“乡音虽未改,不识自家邻”很显然也是借鉴了贺知章的写法,略有不同的是贺诗写的是从故乡的角度作结,本词是从词人角度落笔。
家乡美
作者:江涌
高速联榕厦,三川八面通。
丹霞腾浪远,碧水向涛东。
电坝平湖美,林楼落影丛。
金塘科技盎,道貌誉黎翁。
【评】本诗作者以豪情运笔,一气贯注,写就了这首“快诗”,所谓快者,快哉也。你看:首联虽仅仅十个字,却下出了千里的大景象。笔力非凡为盛世高歌。二联相对而言就有点问题了,其上下联都在写“水”,下联改为“青眼向城东”——不知作者以为然否?三联四联中规中矩。总体来讲,本诗不失为一篇佳作。
故乡春色
作者:徐伟
衿期未见故乡容,疫散惊观春色浓 。
丝柳环村呈嫩绿,桃花映野现娇红 。
喜闻林里欢迎鸟,远望田间播种翁 。
疏影横斜清水碧,年丰贵在尔勤耕。
【评】这是一首好诗。好在哪?——其一、全诗章法符合律诗法度,起承转合一板一眼都很沉稳练达;其二、尾联在情景之中富含哲理;其三:中间两联写景各有侧重,各蕴风采,色彩灿烂,拟人更颂人。
故乡情
作者:佟淑珍
双城寺院现灵光,古县千年是故乡。
东靠松江清水满,西临野陌绿禾长。
楼前远眺路宽阔,屋后能观树茂昌。
梦里重逢陪父母,如今追忆泪沾裳。
【评】诗人重情,写故乡更是情深一往。诗人放眼看去,寺院的灵光一千年来一直护佑着故乡,松江水满哺育出了绿陌禾长,楼前路阔映照着屋后树昌。这满眼的故乡都萦绕成梦,陪伴诗人走进梦里,走进故乡,走进生时的父母,走进沾裳的思乡之泪。故乡都是诗,梦和泪都是情。
故 乡
作者:周志国
悠悠古运河,日日唱新歌。
两岸观光带,琼花应不多。
【评】吟味此诗,诗作者的故乡当在京杭大运河之境。悠悠起笔而见运河之古,日日相衬则突出当代故乡之新气象新风貌,转结两句则是巧妙地运用了隋炀帝赏琼花的典故,借古喻今,以今比古,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二滩湖岸春光美
作者:杨荣华
乡居翠竹结凉篷,屋外桃花醉惠风。
远岫青幽丹墨染,村烟缭绕似仙宫。
【评】题目为诗骨,内容是诗肉,骨肉相连就是佳作。本诗题目中有“二滩湖岸”,诗中却没有扣题,这是不够恰当的,我们写诗也许注意诗的题目不可轻视。诗中从乡居写起,写翠竹结凉棚似乎不是春景(夏景更切),桃花惠风是春景,写得很美,画面感很强。之后写远岫如画,最后却又把镜头拉回到村落,这样写感觉视角拉来拉去略为凌乱,如果继续延续前面的角度由近及远继续写开去,比如结尾以人物入诗——“阿哥阿嫂入仙宫”,会写得更有张力和法度。
浣溪沙•2008三见
作者:舒兴邦
广道新桥过旧堤,红楼侧畔草高低。卡车人乱笑声迷。 话里每闻儿女远,村头但见妇孺稀。情牵父老怎为题。
【评】作诗填词炼字是基本功,我们不求“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那样的雕功,但是也要尽量做到用字用词的精当。诗写得多了,品味多了,我们就是达到一眼看出是瑜是瑕的境界。本诗当中乱字就欠炼,改为“沸”似更好。结尾“情牵父老怎为题”写的太随意,直白而味淡。词的前面运用对比很好地刻画了留守老人的境遇,令人怅惋,如果结尾写的更深刻警策些会更提升词的格调。
第一故乡北京
作者:石光明
永定河流畔,山村听好音。
鸟声娱岭树,香气满胡林。
耕作先人梦,攀登后辈心。
归乡曾四次,放眼咏高岑。
【评】这首诗的作者取法了杜甫《蜀相》的字句与作法。“听好音”属于原词直用,整篇章法布局在杜诗中每每常见。诗中“鸟声娱岭树”修改为“鸟声清汉岭”当更好。其它尚好。
柳边故里
作者:陈传芳
故乡底事多杨柳,植在门前兼路口。
别去婆娑狂舞腰,归来袅娜遥招手。
依依攀折嫩条枝,眷眷送迎村酿酒。
风里牵衣慰远行,天涯功业放心走。
【评】仄声韵字七律不多见,诗人写来却很游刃有余。颈联对仗欠工。个处感觉有嫌油滑,具体表现在:结尾一句。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诗前三联从物之绮丽事之缱绻展现了家乡之美,结尾却写离家去创业,这样用笔是不是缺乏铺垫,有些突兀。放心走也口语化了。
渔歌子•家乡春光
作者:王桂香
草木山花日渐葱。微波涟漪小桥东。风点绿,雨催红。江帆一叶似画中。
【评】这首小令太令人喜爱了。景物描写多姿多彩,活灵活现,词人优秀的文字能力可圈可点。词中似字可改为出字,似字虚,出字动,此处用实字比虚字更符合词之风度。
春满池州
作者:巩光明
雨沐杏花枝,风梳嫩柳时。
清溪怀古塔,白浦续新篱。
笛鼓樊川句,琴飞孝肃诗。
牧童遥指处,骚客舞吟旗。
【评】雨沐杏林、风梳柳色写出了春之多情,溪古塔、白浦新篱写出了春之多姿,笛鼓琴飞写出了春之多才,牧童遥指、骚客吟旗写出了春之多韵,次第写来,真个是“春满池州”。池州有心处处春意,池州有幸生此诗人。
锦绣庐山
作者:王永禄
踏岸登车意绪飞,庐山胜景叩心扉。
如琴湖畔思仙洞,锦绣桥头恋御碑。
龙首崖前歌浩渺,文书台上赏霏微。
风光无限还当数,日落星明引路归。
【评】意绪飞写得太空太飘,可改为:云在飞;一二三四随后写的是庐山的代表名胜,最后天黑返程,游览完毕诗也结束。这样写有问题吗?写诗不是写流水账,也不是写旅游日记。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请注意诗是有别于其它体裁的。我们试想:如果当年李白《望庐山瀑布》也通篇这么写,会流传千古吗?说的重了,请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