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的“诱惑”
黄正林
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给一部分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只要你勤劳吃苦,什么地方都可以淘到金子,什么职业都可以赚到钱。

在赣西的萍乡,市场经济非常活跃,除了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里固定摊位经销商外,还有一部分经销人员靠着一副排篮、一部板车、一辆三轮车甚至一辆小轿车就唱响了致富经。这部分人有的是来自城郊的农民,有的是企业下岗人员、有的是无业城市居民,还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他)们有较固定的路线,家庭一一批发市场一一销售点。销售点是可以变化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会放空枪”。大街、小巷、车站、公园、小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她(他)的身影。不受政府部门监管、不要过硬技术,不受场地限制,不交付摊位费,不分时间早晚,不怕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只要能吃得苦,把调来的商品买完为止就“打道回府”,一天下来,一二百元钞票就进了口袋。一月下来,二三千元钱丰富了家庭财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流动职业确实富裕了一方人。她们选择的商品非常复杂,有水果、蔬菜、食品、小百货、服装、儿童玩具、加工农产品。曾经萍乡大街小巷有一支排篮队伍,尽一色的中年妇女,她们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调来苹果、葡萄等各种水果及蔬菜,走街窜巷,有人买,担子一放,就地做起买卖,每天调的货都可以卖掉,就是要早出晚归,一天的收入也很乐观。新闻媒体曾报道称“排篮大军”,高度评价了她的功绩,既搞活了市场,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既有了一种固定职业,又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真可是“一举两得”。

在计划经济的大气候下,小摊小贩 人们把他称为“二贩子”,属于倒买倒卖,为“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利用了批发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获取部分利益。那个时候的群众生活处于非常困难时期,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想走这条路丰富家庭生活,但政策不允许,群众普遍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满天飞。
今天,这种意识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改变,“只要能吃苦,职业处处有,只要头脑活,致富不求人”,人们走出了靠政府、“等饭吃”的怪圈,闯出了一条不靠天不靠地,自食其力靠自已的生活之路。
前两天,我退休在家感到无事可做,便来到座落在五陂镇中环路边的萍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转了一圈,目的是了解一下这个由国家供销总社投资的大市场发展情况,另一面还是了解市场的物价。批发市场面积很大,分为水果批发区、干货批发区、蔬菜批发区、肉类批发区等区域。据了解,每天清晨三点钟这里就热闹非凡,全市经销商都到这里调购自已所需的商品,到了八九点钟后,市场内的各类商品已销售80%以上,外来的运输车辆也都返程。我在一家苹果批发商老板那里了解批发情况,他说昨天到的货,今天基本都批发出去了,剩下一点也不愁卖不出去。我问他价格如何?他说“我这里价格批发出去,另售商可赚30一40%的差价,有钱大家一起赚。”

在一甘蔗批发商那里,正好有几位客户在购甘蔗,我上前问老板“甘蔗怎么卖?”老板很实在地告诉我“我的甘蔗都是从广西调来的,又甜又诡,很好吃,批发价一梱70元,你要吗?”我笑笑说“我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今天不买,有空开车来买,来了一定买你的。”他听后笑着说“好的。”听了老板的介绍,使我知道了批发商的批发价与街面上销售商的销售价差距有多大,销售商从扣除自已的运费和劳力费,他一梱甘蔗能赚多少钱了。
在猪肉批发区,我了解到,猪肉及内脏的价格没有零售和批发的区别,比市场价格要低很多。我也随手购买了两斤猪肉,只花了20元钱。
走出批发市场,我脑海里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赚钱的门路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人们都把自己装进市场,你都可以选择赚钱的方式。
俗话说得好“人勤地增粮,人懒饿断肠”。什么事都不要怨天怨地,只要肯吃苦脑子活,贫困就会离你而去,迎来的则是富足安康。
我原认识的一个朋友,虽然父亲在铁路工作,但由于兄弟姊妹多,政府无法安排就业,大哥乘父亲退休顶替有了铁饭碗,其余都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水果市场,开始摆个水果摊,日积月累,赚了钱,又打起了批发的主意。他们从苹果产地成车皮地调来苹果等各种水果产品,在城南水果批发市场租了个店面,坐下来做生意。那个时候他们做得较早,竞争对手相对少,几兄妹一下子发了起来,生意越做越大,赚钱也越来越多。后来一个个成家立业,购置了住房、小车,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在金陵小区、凤凰山庄门口经常可看到一位小伙,他昨天卖羊肉、鸡、鸭及鸡鸭蛋,今天他变换了商品,什么宣风新米、宣风谷酒。明天他又会变换,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他仍在做他的小买卖,不厌其烦,其乐无穷。
萍乡是一个工业城市,人口众多,但老工业已经走过兴旺时期,人们要过上幸福生活,转型已迫在眉稍。政府在转型,人们的观念也要“转型”,靠政策性安排工作已经不可能了。但活跃的市场已向人们敞开了大门,政府把市场建在家门口,“商场”就是你大展才华的最好“着陆场”,更是你“淘金”的最佳地方。
要想在市场的大海洋里变成蛟龙,就必须学习商品经济“差价”这个新概念,掌握“差价”给社会带来的幸福感。过去层层搞批发,给商品的身价一高再高,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买不起,也给市场造成“僵化”,阻碍了商品的流动速度。
一位个体商户告诉我,现在政府的政策非常好,虽然我们没有“铁饭碗”,但我们有了致富的希望,劳动就是金钱。我们只希望政府政策要稳定,环境要优越,管理要规范,城市居民象农民那样照样可以富起来。
写于2023年3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