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乡月亮》

昨天是农历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五,洛阳的最高气温飙到二十六度。中午饭后让人感受到春困的袭扰,反正无所事事,就倒在床上痛快的眯了一觉。
晚饭后和老婆一起围着村里的街道散步,农村的街道上没有连续的路灯,所以一段儿亮堂,一段儿黑暗,虽然街道也全部是混凝土铺成的,但也难免有这家门口切了个水沟,那家门前放个石头,没有城里的街道那么规规矩矩,也没有人行道和盲道。所以走到黑暗处自然不敢大步,多亏这会儿月亮已经在杨树稍上,温柔的给我们照着亮光。
妻子拽着我的胳膊,一趔一趔的抬着步子,时不时和我说一句话,我心不在焉的应着她。抬头看看月亮,心里想着诗人描述月亮的句子,有人说她像白玉盘,有人说她像银玉盘,还有儿时就会朗朗上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而我绞尽脑汁再也没有合适的话语描述来她。
村子没有多大,两条街我们二十分钟左右就又转到了自家门口,妻子的腿疼已经十来年了,这二十分钟也是很为难她啦。我们回到家她就洗漱睡去。我坐在屋里乱七八槽的看一会书,翻一会手机才去睡觉。入睡没有什么困难,不冷不热的温度很适合睡觉。一觉醒来,一眼看到窗帘透着亮光,心里想着又睡过觉了吗?拿起手机一看,凌晨二点十七,当然睡意全无了。
穿上衣服来到客厅,拉开窗帘把她请进屋里来,点上一支烟陪她坐下来。她无语、我不言,其实我老早就想好好陪陪她,陪陪家乡的月亮。要是往年我此时此刻应该是远在他乡,同样的无眠肯定不是同样的想法,心里肯定会默念三遍《静夜思》,虽然家乡的月亮和他乡的月亮同是一轮,可每当看到月亮的同时就会想起家乡。
很小的时候,晚上我闹人不睡觉,妈妈拦着悠着我,就会唱到:月奶奶明晃晃,捶摆(布)石光又光的曲子,我小眼睛一眨眨地看看月亮,再看看妈妈,眼睛眨巴的速度越来越慢,然后就睡着啦。
老家的院子很大,东北角有个碾道,大概有二十多平方大小的样子,秋收季节,大人们会在那里加工新鲜的小米,可我记得的情景基本上都是月圆之夜的黄昏,大人们推几圈碾盘,用高粱穗做成的刷子扫一扫,他们重复着,金黄金黄的米粒就和稻壳中分离出来,月光洒照下来,闪闪发亮。我和伙伴们不管这些,就是喜欢围着磨道儿玩,从碾盘下面钻过来,钻过去,叽叽喳喳嘻闹着。
再大一点,七八岁的时候,秋收季节就随大人去地了,那时候是集体制,生产队要把地每家每户按劳动力多少分下来干,记得每一次分配好都是快黑了,地里一堆堆的红薯还得全部切成红薯干,一块一块摆好,每块红薯的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都是带着皮面的,母亲交待摆的时候必须要把皮面朝下放好。月亮下人们匆匆忙忙的干着活,我已经饿的想哭了。
后来我上过初中,知道重色比浅色容易吸热,还一度怀疑过摆红薯干为啥不把皮面朝上呢?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时候切红薯干总摸黑,收红薯干也总是摸黑,如果皮面朝上,月光下就看不清楚,就会漏捡。
家乡最美的月亮就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家家户户都会蒸几个枣花馒头,等月亮照下来的时候,祈诚地烧上一柱香,把枣花馒头供上,心里许上风调雨顺的愿望,月光下馒头泛着白光,那时候想吃月饼很难很难,偶尔年份会买上一两个,供完月奶奶后,母亲会用切面刀(厨房用的菜刀)把一个月饼切成六个小三角形分着品尝,其实是一口就可以吃下去的,可谁舍得让那甜美的味道一下子就没了呢?我是用前门牙一点一点慢慢吃的,要是不小心掉地上了一点,心里会很伤心一阵子的,眼睛看着姐姐没吃完,只能是吧嗒吧嗒嘴唇……。
家乡的月亮光是温柔的,给我无数美好的回忆。他乡的月亮光是凄凉的,让我更加思念家乡。她无言,我不语,就这样默默地坐着,《静夜思》的意境我总算是品味明白。
家乡的月亮永远是那么美,那么勾人心怀!

杨力 ,汉族,1968年,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邢庄村人,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