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他有怎样的魅力,第一次和他相识之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也不知他的画有多么的优雅,欣赏每一幅,都让人看了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和他聊天后,总有一种不忘初心的使命和拼搏向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执着。近日,作者再次走近著名山水画家韩世斌,和他又一次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

韩世斌,1950年生。河南项城市人,现为中央书画研究院院士、副院长,中国齐白石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级美术师。其传略和作品编入并辑录《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中国书画藏家》、《中国书画家》、《当代收藏精品荐览》、《走近书画大家》、《四十年四十家特辑》;2021年入编由当代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记忆》,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画史名家作品经典作品》范本,并应当代美术出版社邀约和中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霍春阳教授、冯远先生共同出版了《艺坛楷模新征程》大型专辑;2021年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建党百年》;2022年又应当代美术出版社之约出版了《水墨丹青一世情》专辑。

韩世斌先生以山水画最最负盛名,早年深得潘素、白庚延先生言传身教,敢于开拓,领异标新,自辟蹊径,领略自然造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山水画气韵生动,讲究气概、张力。画中的烟云,不论是奔腾于山间,还是涌动于谷底,都令观者驻足,产生万壑烟云起胸间的感受;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既潇洒秀逸,又雄浑质朴,别具风情。他坦言,每当站到画板前头,物象与情感便会在心中碰撞出浪花,待到汹涌澎湃时才动手,信马由缰地任情感随笔墨流淌于画面之中……

多少年来,韩世斌一直用一颗虔诚的心,苦苦寻觅着艺术生活的源头,餐风沐雨,天涯为客,打下了雄厚的创作基础。从1996年到2003年,韩世斌一直在云南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江写生创作。得以蓄千山万壑于胸中,他对每一个笔调的使用、每一根线条的雕琢,都力求自然、完美。他的作品透出清新,隽秀,润滋之气,使人一览无余而又回味无穷。长期的求索创新,使其画作既体现了空山悠远的大美,又富有细雨芳菲的浪漫与细腻 ,格调清新、意蕴深邃,令观者沉湎画间,流连忘返。

“有了人之逸,才有艺之逸。”韩先生说,在山水画家中他最欣赏的是傅抱石的气势、黄宾虹的厚重和李可染的淋漓。他认为,“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种志向造诣,是专心专意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进行审美观和艺术创造的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飘逸潇洒。韩世斌先生的画,从祖国的山河壮丽中获得激情、灵气,把人生的坎坷、经历化为超人的洪荒之力,然后神笔妙运,妙造自然,不知不觉中您就会由欣赏到慢慢地痴迷,入景入画,飘飘欲仙,逸在天地之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根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坚强挺拔,历以磨练而弥坚。根脉是紧贴大地之母,广泛包容,生生不息。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更是一枝独秀。韩世斌先生寻觅着艺术的源头,扎根于大自然,接地气,中国书画艺术的春天里有了他浓浓的一笔……

近年来,韩世斌的作品在全国多次参展中获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美,其作品有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友好人士收藏。2005年,有8幅山水画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国家邮票印刷局入选印制了专题邮票,在全国统一发行,并赠送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国家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国少儿基金会及13个国家驻华使节收藏。专题邮票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专题报道。2007年,参加了有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举办、中国美协指导的“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回大赛,中国书画报主办的“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他的作品分别在北京、天津、洛杉矶、温哥华、悉尼、墨尔本、巴黎等城市进行巡回展览。2008年,其作品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编入“影响中国100位书画大家”……谈到这些,韩老师只淡然一笑,“那些都是过去,一个美好的回忆罢了……”

“万转千翻刧后身,剥去皮肤不为贫,留得骨子一丸在,尽把鲜绒付於人”。韩世斌先生向记者解释着这首挂在厅堂上一首赞誉棉花的诗,他说,这首诗是先人所著,旨在教育后人要乐于奉献,要学会传承,精神财富才是一生的财富。
看着韩世斌老师送给我的画,我只想说,韩老师,您就是那丸骨子,您留住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