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芍药花,清明谷雨吐新芽;
若无玉叶迎春伴,任尔横行到海涯。

1736年晚春,一艘小木船自秀江进入泸水,艄公喊着号子,正吃力地摇着双橹,逆水而行。船头长身玉立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公子哥,身后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厮。只见那公子相貌英俊,唇红齿白,眉宇之间透出几分书卷味。身上穿一件藏青色长袍,更衬出修长的身材。这公子哥不说他人见人爱,最起码也是一表人才。那公子哥就是今天的主角,清朝文学家、音乐家、旅游家、美食家,誉满天下的风流才子袁枚。泸水两岸,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沫春阳洒落水面,好似溅起无数金色的波澜。袁枚一边与艄公聊着家常,一边欣赏沿途美景,不知不觉,船到芦溪。

袁枚弃船上岸,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叫来跑堂伙计寻问当地可有特色酒家?伙计说:“公子,酒家没有,出门左拐,往东行约三里,有家黄氏茶楼,兼营餐饮。茶楼老板娘有上好的武功山野生茶,还烧得一手好菜。过往客人打尖,但凡尝过老板娘手艺,无不点头称赞,公子不妨上那一试。”袁枚道了一声谢,往东而去。走了约一炷香工夫,只见一栋上下两层的民居出现在眼前。屋前有个小院,几株桃花正在怒放,屋里隐约传来读书声。
袁枚敲门而进,环顾四周,只见庭院不大,一间正厅,四间厢房,一间厨房。茶楼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大厅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首坐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子。只见那女子虽然素面朝天,仍然掩饰不住眉清目秀,一脸端庄,那女子正是黄氏茶楼的老板娘。三五个垂髫童子正围着老板娘读书识字,那朗朗的读书声,好似大富人家的私塾。老板娘见有客人入店,马上起身相迎。几个童子也躬身行礼,高声唱喏:“公子好!”袁枚开心一笑,打了个拱手道:“大姐,听说您厨艺高超,我游历到此,想请您亲自下厨,随意炒三五个下酒菜,让我尝下您的手艺,不知我是否有此口福?”老板娘歉意地说:“公子,厨艺高超不敢当,本店主营茶叶,常有过路客商经过,帮着烧几个家常菜,为的是填饱肚子。我见公子雍容尔雅,就怕不合您口味,咽不下我们乡下糟粕之食。”袁枚回曰:“无妨,只要食材好,加上五味调和,必能满屋生香。”老板娘微笑着说:“公子请稍候,我就下厨。”袁枚见老板娘谈吐不俗,想必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老板娘沏了一杯明前武功山野生绿茶,就下厨房去了。

袁枚轻掀茶盖,就有一丝清香沁入肺腑,顿觉神清气爽,旅途疲惫,一扫而空。看那茶叶,全是翠绿的嫩芽,在山泉水的滋润下,如“温泉水滑洗凝脂”,美得不可方物,把袁枚看呆了。轻啜一口,唇齿生津,好似还带着春天的芬芳。袁枚大赞好茶!一会儿工夫,老板娘就端上了三菜一汤,一碗荷叶粉蒸肉,一条红烧鲤鱼,一碗武功山煎豆腐,一小碗武功山野生蘑菇肉片汤。袁枚见几个小菜色香味俱佳,食欲大开,忙问可有佳酿?老板娘答曰:“山村僻壤,只有本地的宣风谷酒。公子如不嫌弃,我先给您斟上二两,您将就着喝。”老板娘斟上酒,道了一声慢用,悄悄地退到一边。

袁枚坐了一天船,早已饥肠辘辘,也不讲究,风卷残云般,一会功夫,就把酒菜吃个精光。正是“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袁枚酒醉饭饱,打了一个饱嗝夸道:“大姐好手艺,几个农家小炒,经您巧手,色香味俱佳,令我食欲大开。今天的茶、酒、菜各有特色,不输城里大酒家。特别是您的绿茶,可称极品,不知产自何处?”老板娘回道:“此茶产自我们武功山云海深处,每年清明节前,我家相公进山采摘。茶的产量有限,有市无货,所以弥足珍贵。公子是本店贵客,特奉上一杯香茗给公子爷尝鲜。”袁枚深受感动,问道:“此茶叫什么名字?”老板娘答道:“乡间特产,未曾命名。”袁枚曰:“此等好茶,取天地之精华,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益寿延年之珍宝。我自不量力,想为香茗取一名字,可否?”老板娘一脸虔诚地说:“那就有劳公子了。”袁枚说:“该茶产自武功山,不染尘埃。我刚才见杯中嫩芽,倒立水中,恰似亭亭玉立的处子,又如出水芙蓉,就叫武功玉叶吧?”老板娘连忙道谢,说这茶就像玉叶,正合我意。
回到客栈,袁枚把黄氏茶楼的茶、酒、菜的色香味详细记录。袁枚在芦溪游玉女堆,探访萍乡古城遗址,攀登武功山白鹤峰,拜祭铜瓦殿,流连于芦溪的山水之间。袁枚早出晚归,每天游玩得精疲力尽而回,必到黄氏茶楼小酌几杯,才肯回客栈休息。临别之时,袁枚有感黄氏茶楼老板娘知书达理,热情好客,特作《萍乡纪事》诗一首,创作了一幅行草,赠给黄氏茶楼,当作纪念。
“远望碧桃盛,不知何家村。停舟褰裳住,颇闻书声喧。柴门教学子,列坐何彬彬。闻有江南客,欣然喜动颜。各将文章来,愿闻所未闻。为之少讲解,围坐头点频。归各具鸡黍,手自擎瓦尊。父兄荷锄归,亦来觇佳宾。但劝客小住,不知天黄昏。我乃行役者,风中不定身。告以势难留,纷纷泪满巾。披衣送登船,姓名佥云云。后会知难期,前途君自珍。感兹醇朴意,如逢羲轩门。方知古桃源,依然在人间。但恨无缘留,回头空白云。”袁枚不以书法见长,但这幅行草饱含深情,行笔飞动自如,笔断意连,个中韵味,与诗中词意融为一体,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

黄氏茶楼一直珍藏袁枚的墨迹,视为传家之宝。可恨抗日战争,墨宝罹难倭寇之手。国恨家仇,黄氏茶楼后裔至今不敢忘却。几经变迁,黄氏茶楼后裔早已搬迁到萍乡定居,继续经营茶叶。其子孙知书达礼,坚守着祖宗留下的这份事业,成为推广武功山茶叶的主力军。

武功独秀,江南名山。飞瀑奔腾,白鹤撑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登临金顶,众山惶然。草甸万倾,灵芝百年。二葛结庐,修道成仙。武功玉叶,生长其间。汤清味正,入口甘甜。一杯在手,气定神闲。
春回大地,嫩芽跃上枝头,随风起舞,呼唤采茶人。我盼那片绿叶,给我芬芳。
生拍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滴仙家。
今宵更有武功月,照出玉叶满碗花。

【作者简介】黄向群,字元向,六零后生人。萍矿子弟,矿工二代。恰逢出生,父亲被揪上台,面向群众挨批斗,故名向群。少时尚武,常仗剑而行,好打抱不平。年龄稍长,渐收桀骜,好读苏辛词。幼学发蒙于青山矿小,以遂父望之成绩完成了五年学业。尔后之学怎一个混字了得?故无颜言学历。先系萍矿集团员工,后供职于江西汇仁集团,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四川百利医药集团。平生稍带侠风,只施阳谋,不屑诡计。凡事直中取,从不曲中求。一张利嘴,常为正义发声;一支拙笔,兼为斗米折腰。不惑之年,身隐于市,吃点窝边草,喫杯玉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