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我的第一次休假
作者‖康禄祥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一个人远离家乡和亲人时,往往会依依不舍,血浓于水,当兵更是如此。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报效祖国,我1969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八)在县人武部报到,从今穿起了绿军装,正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此时的心情格外激动和高兴。

我们这些新兵排着队,背着被包,徒步从县城向蔡家坡火车站走去。
上了闷罐车放下行李,规矩的坐在一排,这时脑子里都是以后的事,战友、火车、宝成线、洞桥……我们要远走高飞了,家乡再见了。
到了重庆大都市,一切都都感到新鲜好奇。四川的风情、山城的风光、错落别致的高楼,吸引着我们这些关中道的新兵们眼球。
新兵训练之后就下了连队,正步、跑步、紧急集合、站岗。不同的是早请示晚汇报,这是文革沿续下来的的形式主义。

一个月过去了,心也稳定了,除过训练、执勤,站岗放哨外,就是学习,闲来难免产生思念家乡和亲人。
在重庆两个多月,我们又随部队调防至甘孜的巴塘县,这是藏族居住地,离西藏只是一江(金沙江)之隔,自然离家乡越来越远。书信往来,汇报自己在部队的情况和所见所闻。每天盼着家信,很想知道父母及亲人的情况。每当邮差一来,就跑步奔向,翻阅有无家信,心情是那么的迫切和渴望。收到信就喜笑颜开,收不到就眉皱不展,太想家了。


部队到了西藏邦达,海拔4300多米,但艰苦不是安心部队的障碍,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恰恰成了情绪的心结。 邦达和家乡的书信来往,就是抓紧写邮,路上需要一个多月才能见到,千里迢迢更是思绪万千,有时难以入眠。


我是1971年11月被组织上批准回家的。快三年没见家乡的人了,得知探亲得到组织上的批准喜出望外。加之自己提干了,不仅穿上军装与家人和父老乡亲见面,而且是四个兜的军干装,神气、精神、自豪油然而生,真是归心似箭。


第一次回家,身份不一样。作为儿子,父母看到自然骄傲,作为弟姐妹们,也是无尚光荣,作为乡亲显得格外亲。村子里惊奇、羡慕,肯定别样,给家乡争气,给家人争光了。我在想像着……


给亲人带点什么?想到的是战友,和自己一块儿工作,一个公社或大队的,一一登门寻问,看有什么带给亲人的物或信使,因为这是在战友们中间我是第一个休假探亲。假期四个月,代表战友探望亲人,便是我的任务。


我去工指军人服务社买了一包水果糖(计划供应,上海产),还在司务处买了五斤青油(农村缺),用蛋粉桶装起焊好。当时月工资是75.6元,预领了几个月,加之提干补发的共600多元。那时这钱可不少了,而且票值10元为大,拿回家里可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从邦达回内地,都是搭坐汽车团的返程车。刚好,汽车20团的一辆大道器汽车,给我们团送元旦和春节的冻肉,便联系好坐他们的车。

那时正值11月份,天寒地冻,大多都是雪路,我们七人坐在吹风台上,个个穿着皮大衣,戴着栽着绒帽,脚穿毛皮鞋,手戴皮手套,脸捂口罩,坐上车摇摇晃晃的出发了。
在车上,除偶然说说话外,大家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各自想着回家的憧憬,在哪里转车?第一面见到亲人的情景,假期怎么安排?更使人念想的还是那相亲……

高原上的冬天公路雪冰,为了安全,每天一个兵站,我们到成都时,整整走了13天,还好,一路平安。

当我们在成都下车时,面目都已被吹的红黑红黑的,一看就是从西藏出来的。
在成都,我和薛珠存战友在新南门那里面馆过面瘾,买了24碗(一碗2两)刀削面,整整摆满了一桌,引来了吃饭人好奇的眼神,结果我俩三下五除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干二净,总算饱了一次口福。

我俩给战友在成都的亲属带的东西傍晚送达。然后住了一晚上,把行李在火车站办了托运,坐上了北上的火车(硬座)。
这下离家越来越近了,我俩谈笑风生,激动的一晚上没有合眼。

火车跨达跨达的奔驰着,到了第二天,过了广元,全是大山。一会儿过桥,又马上穿洞,一亮一黑。亮时睁大眼睛观望,黑时闭眼养神。


秦岭,是横亘陝西中部偏南且东西走向的一脉山岭,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风水岭,也是我国地理上南北分界线的标志。秦岭从西到东,犹如一条巨龙,横跨东西,因此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虽然是寒冬,我们领略了白雪皑皑的山峰,观赏了沟壑交错的万丈深渊,目睹了光秃秃的树木和满山岭的青松,给人以“风景这边独好”的壮丽画面。


我们在蔡家坡火车站下的,这个车站是我们岐山县境地。这时已到了下午时辰,刚好遇到了薛珠存战友家乡在蔡家坡上交公粮的马拉车,便将行李放在了车上,一摇三晃地往回赶。虽然马拉车有点慢,但一到蔡家坡,就像到了家一样,心里踏实多了,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第二天,当我回到家里,见到母亲,只见她潸然泪下(父亲去镇上)。我知道,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对儿子思念的释放。
四个月假期,我除了看望亲戚之外,就骑着自行车将战友带的东西一一送往,带去了战友对亲人们的问候。战友的亲人见到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小孩一样,亲切热情。

时光荏苒,岁月过去了五十多年,我们当年的小伙现已成了白髮苍苍的老翁。虽光阴流逝,但第一次探亲印象仍然难忘。
2023年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