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烛之光——扶风教育故事》图书征稿
烛光不息 燃之初心
——我的教育故事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这或许是“师范”的意义。红烛生生不息,烛烛星火燎原,其初心始于教育,使命亦止于教育……我出生在陕西省扶风县乔山半腰一个偏僻的小村子。60年代初,由于我们半山区底子薄,基础差,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我的家乡贫穷落后,生活艰难。那时我们兄妹6人,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填饱肚子不受饿,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走进我们的村小,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读书,上操唱歌。少儿时代,乡村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做老师真好”这一崇高职业无比期望的种子和如梦初心。这颗种子在老师们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渐渐在我内心深处生了根,发了芽,一天天长大了。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满怀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心愿,毅然返回家乡,梦想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为村里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但命运却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于是,我便随当时的大形势,参加了家乡兴修水利的大会战。我自告奋勇牵头组织成立了我们县第一支大会战“青年突击队”,我作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带领教育引导15名团员青年风餐露宿,连夜奋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打通了一条300余米长的引水隧道。在这场突击战中,三名队员受伤,我也被一颗飞石砸中脸部,留下了战天斗地的印痕。我们用血汗打通的这条隧道被命名为“青舂渠”。这条渠道至今已经流淌了40多年,依然还在造福着乡亲们。每每回到家乡,我总是要带着孩子们去“青舂渠”上走一走,看一看,启发教育我的后代,塑造他们从小就要养成书香勤奋的好家风。
1977年,我参加了高考,但忙于突击队和共青团工作,高考落榜了。我想,虽然我上不了大学,但我可以用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怀揣做一名教师的初心和梦想,我走进了我们的村小。在教书育人的三年实践中,雪天雨天放学,我爬沟翻梁,护送孩子们到家门口。如果有哪家的孩子到不了学校上课,我就利用星期天上门补课,一直坚持着,用良心践行初心,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同时,工作实践也是我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乡村小学,是我教育生命旅程的第一站。那里留下了孩子的笑脸和身影,也留下了我的汗水和心境。多少年以后,我依然会常常梦到学校里的课堂和操场,孩子们的欢声和笑语。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如昨,宛然在目。
1982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师范院校。几年的苦读学习,打牢基础,顺利毕业。我被组织分配到扶风高中任教。走进这所县里的最高学府,我既激动,又胆怯。冷静下来,我给自己设定了奋斗目标,初心和梦想就是:“以德树人,竭尽全力圆好每一名学生的大学梦”!任教6年期间,经我授过课的学生总数达到3000余人,所带班级学生的高考升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在连年攀升。1986年我在本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把火热的青舂奉献给教育事业,圆梦每一名莘莘学子,我责无旁贷!
90年代初,组织调我去县委宣传和组织部门工作,做宣传理论教员。我从头开始,和同事们一起下农村,进企业,入学校,跑单位,把党的政策宣传讲解到基层一线。驻乡包村,专题抓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党员教育工作和基层党建,为县上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贡献教育力量。
90年代末,组织賦于我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职务。近10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经历,我遵循的初心就是“立党为公,为民服务”。我和同事们一起,会同就业、教育、农业等部门,把全县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大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由于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全县先后形成了“扶风建筑”、“扶风家政”、“扶风面点”、“扶风技工”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劳务品牌,为城乡群众致富做出了贡献。
十几年的党委和政府部门工作实践,虽有历练和提升,也有付出和收获,但我还是舍不得义务教育工作岗位,我想人生已过半世舂秋,我的起点是教育,我要重回基础教育岗位,在我的人生最后一个工作站,为孩子们尽心尽力,做些有益的工作。2008年署期,我向组织部门申请,请求回到教育系统工作。组织恩准了我的心愿,调我回到教育局。在县局工作期间,我主要分管灾后项目重建和民办教育工作。近四年时间,我和同事们一起废寝忘食,加班加点,从规划、布局、征地到设计、施工、验收,大家风雨兼程,星夜奋战,组织协调新建和重建了16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校舍和取暖工程,为师生创造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
今天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住着漂亮的公寓楼,在现代化的塑胶操场上欢奔跳跃,我心里暖暖的!
有这么一则励志故事常常在感动着我:通往山顶的路崎岖难行,一位健壮的男人,背个小包已是气喘吁吁。当他看到一个小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从旁边缓慢走过时,便同情地对她说:“小姑娘,你背那么重的小孩一定很累”。小女孩听到后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包袱,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
故事使我们不难感悟到:有爱,就不是负担;有梦想,有责任,就不累;有使命,就不怕!2018年我退出了教育工作一线,自由而随意的休闲日子,我却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了!内心深处煎熬。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老去乃至生命停息吗?我想,一个人的工作可以退休,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挚爱追求和梦想是没有止境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哪个年龄段,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红烛微光,也会燃之如芒。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坚守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退休不落志。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把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和责任化为行动,用对教育工作的终生情怀去奉献余热。2018年5月底的一天,我在手机朋友圈关注到了一张特殊的照片:一个小男孩身穿白孝衫站在自家的屋子里,身后的土墙上贴满了大红的奖状。此刻,一种不安的情感涌上心头。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个小孩子是本县黄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李伟涛。一年前,孩子的妈妈在给自家桃园喷打农药的山路上,不慎翻车身亡。由于其父常年在兰州打工,孩子便和爷爷相依为命,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当即我就约了一名老党员,为孩子购买好衣服、鞋子以及学习用品,赶到他的小学捐款捐物,鼓励孩子坚强勇敢起来!一些不熟悉的爷爷奶奶得知孩子的境况后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为他捐款。此后,我把这个孩子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对象,以不同形式帮助着他。得到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帮扶,小伟涛不仅生活完全保障了,德智体美劳也全面发展,成长为一名自强自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019年3月,县教体局党委决定让我担任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在局党委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策划协调开展了一系列“践行初心使命,弘扬红烛精神”的活动。组织支部党员,会同老年大学在县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余热奉献孩子。为智障学生捐款捐物,为师生义演文艺节目,使孩子们感受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温暖和平等。组织主办“百年华诞翰墨情”大型书画展,让老党员用手中的笔来抒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情怀。数十年如一日,走进城乡街头,社区广场,为群众义写舂联。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我主动联系有关学校,为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盛况和主要精神。坚持不懈做好四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工作,为少年儿童讲授党的历史和励志故事,并教授写好规范字。
从我的学生时代起到走上工作岗位,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育管理者,从教育教学一线到退休生活岁月,一路走来六十余载风雨舂秋,在党37年,我始终引以为自豪的身份是教师,难以忘怀的是校园生活情景。教育工作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党组织培养我成长,先后推荐我去中央党校西农大分校、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进修,给了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和信念之撑。我出身于农家,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我永远是党的人!永远是扶风教育人!我荣幸生长生活工作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党的光辉思想已入了心,入了骨,入了魂。余生有限,初心如磐,奉献余热,无怨无悔,生命不止,烛光不息!
撰稿:强 健
手机13991767795
2023年3月于扶风

〔撰稿者简介:强 健,男,扶风天度人。生于1958年12月,大学文化程度,政工师职称。1978年2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11月退休。曾任扶风县巩村小学、天度初中、扶风高中教师;曾任职中共扶风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县委组织部组织员,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任县医保中心主任和县总工会副主席,县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现任县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