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血丹心
李新生
1937年7月7日,凶残的日寇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进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几个月内,京津沦陷,整个华北沦陷。铁蹄过处,处处起狼烟,家家添新坟,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四处流浪,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抗日军民以太行山为依托,同日寇展开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一大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献身其中,组织起儿童团,担负起站岗放哨、查路条、反特务、抓奸细、为八路军传递情报等特殊使命。他们人小胆大志气高,不畏强敌,用自己幼小的生命,创造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

视死如归的王二小
阎富华,又名王朴、王二东,河北省涞源县人,1928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家人逃荒到南马庄附近。富华排行老二,哥哥叫石头,父亲阎玉贵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给本庄大地主刘文勤扛长工,母亲阎张氏给人家做针线活,全家四口挤宿在本村奶奶庙中。1939年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无收。1940年春,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天灾人祸,形成了“无村不带孝,家家起新坟”的惨象。结果,二东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因病和饥饿去世了。无依无靠的二小开始了逃荒要饭的苦难生涯。1940年5月的一天,经过长途流浪的二东因饥饿昏倒在路边,被狼牙口村好心人王善林大伯搭救收养,改名王朴,又名王二东,后来给刘姓大户放牛谋生。当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王二东喜欢马,经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关系处得十分融洽。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很内向,不爱说话,一年四季总是穿一件很破旧的小褂。骑兵连的吴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常常给他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到了开饭时间就打一份饭给他吃。第二年王二东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传递情报。11岁就被大家推选当了儿童团长。“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很快侵占华北,战争的硝烟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径,在二东的幼小心灵里燃起了民族仇很的烈火。有一次,一百多名鬼子和伪军突然把野场村包围了起来,乡亲们全被驱赶到一棵老槐树底下,王二小东也在其中。一个挎指挥刀的日寇军官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举着手枪强逼他们供出八路军战士和军粮的藏匿地点。面对强敌,三百多名乡亲无一人吱声。汉奸又连续问了几遍,还是无一人吱声。鬼子军官恼羞成怒,抽出战刀,走到众乡亲面前,把抗日军属云芝大嫂一把拉出来,只听“唰”地一声,云芝大嫂人头落地,倒在血泊之中。顿时,人群中出现了一阵骚动,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敌人见无人招供,转而又扑向王二东。狗汉奸张牙舞爪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吧?”王二东连理都没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和粮食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狗汉奸皮笑肉不笑地说。“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二东斩钉截铁地回答。面对这个刚强的孩子,日寇军官猛地抽出了指挥刀,顶着二东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地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面对日本强盗的刺刀,王二东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的誓言和军属云芝大嫂残遭屠杀的惨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头可断,血可流,八路军的秘密不可丢!”于是他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并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到狗汉奸!”正当鬼子举起刺刀对二东下毒手的时候,村子的周围忽然响起了一阵“劈哩啪啦”的枪声!鬼子怕被八路军包了“饺子”,夹着尾巴逃窜了。王二东幸免遇难。1941年秋,日军一个中队在狼牙村一带进行扫荡。分住各村的八路军紧急集合队伍,组织群众迅速转移。日军在狼牙口村扑了个空,于是沿着山沟摸进李家台村,没有发现八路军,又往西追去。发现日军后,一部分八路军负责掩护群众快速转移,一部分八路军埋伏在山梁上。农历9月16日这天,二东在山坡上放牛,对八路军设埋伏圈和八路军伤员、乡亲们转移的去向,看得一清二楚。正当二东赶着牛往山上爬时,日军发现了就派人把他抓过来,要他带路。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员和转移的群众,二东假装顺从的样子,不慌不忙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当枪声四起、敌人死伤遍野时,日军方知上当受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先是残忍剁掉了二东右手的5个手指,而后又凶残地将刺刀刺进二东的胸膛,用力一挑,重重地摔在一块大青石板上。顿时,鲜血染红了一片山坡。为了给二小报仇,八路军集中所有火力,一举歼灭了这股日军。为了宣传王二东的英雄事迹,当时,《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详细报道了这一惊人壮举。王二东的英雄行为,整整影响了几代青少年。

机智勇敢的李爱华
1930年,李爱华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村,由于家里穷,自幼给人家放驴为生。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长。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经常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深受八路军和村民们的爱戴。1942年春天的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华,交给他一封鸡毛信,并语重心长地说:“这封鸡毛信十万火急,非常重要,你马上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李爱华知道这份鸡毛信的分量,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着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作边放驴边割草的样子,专拣山沟里的小路走。山沟里尽是带刺的杂草、荆棘。脚被尖石头割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鲜血直流。李爱华顾不得这些,赶着毛驴一溜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李爱华急急忙忙地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里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子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不知嘴里在咕噜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起疑心。李爱华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机智沉着,不要慌张,见机行事。”于是,他往四周看了看,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驴粪,抹得满身都是,臭烘烘的。他把驴赶到沟里,然后若无其事地割起草。“巴格牙路,举起手来!”冷不防,一个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军军官死死盯着爱华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然后又指着那头正在吃青草小毛驴说:“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华机智地应付着。两个鬼子看他满身是粪,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儿,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华忍着剧疼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据点被八路军14团的战士和联防民兵拔掉了。1941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民兵队长王七叔把儿童团员召集到一起,在爱华家里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名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用的?”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日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标语、撒抗日传单。爱华的妈妈听了以后,倒吸了一口凉气!说:“这不是去虎口拔牙吗?”王七叔说:“对,就是让孩子们去虎口拔牙!打击一下鬼子的嚣张气焰。”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 就说:“根据上级指示,今晚咱们要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儿童团员们个个情绪高涨,听了王七叔的话,都磨拳擦掌,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也要去打鬼子,为死去的乡亲报仇!”天黑沉沉的,深秋的风有点冰凉。在微热的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日军的跑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下命令。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有发现什么,王七叔立即下达了开始行动的命令。儿童团员们在李爱华的带领下,爬到炮楼下面一道土坡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一张张压好。而后又将标语贴在日军炮楼对面的墙上。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爱华手里还剩下十几张标语,他想贴在敌人的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只见爱华迅速向炮楼的北侧爬去,因为那里比较黑暗,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故意在跑楼的南侧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炮楼的南边。爱华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炮楼的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坡,消失在黑暗中。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日军炮楼的周围和炮楼的墙上,到处都是抗日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替日本人当炮灰!”“投降八路才有出路!”过了两天,还真有七、八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42年夏天的一天晚上,爱华已经睡下进入了梦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爱华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华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爱华一听,说道:“这么晚了,人都睡了。别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华很有把握地说:“这一带的路我很熟,叔叔情放心吧!”爱华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爱华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华,您不认识我啦?去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小爱华?太好了。”爱华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腿也被带刺的草棵子刺破了两道血口子,脚也被崴了,但他全然不顾。爱华带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已经亮了。已经看到韩家沟的乡亲们正在枪收麦子。这时候,日军也派出大队人马来抢收麦子。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对爱华说:“爱华啊!多亏了你给我们带路,使我们少走了一半的路,终于赶到了鬼子的前面,保证了群众麦收,太太感谢你了!”爱民赶紧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儿童团应该做的!”随后,他又按原路返回村里。八路军一阵密集的枪声,把前来抢收麦子的日军消灭在山坳里。

崔振芳痛杀鬼子兵
太行山绵延八百里,高入云天,雄伟壮观,沟壑纵横,林密水险,道路崎岖难行。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部队弹药奇缺,为沉重打击日寇,八路军总部克服重重困难,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的黄崖洞建了一座兵工厂。起初,尽管条件简陋,每个月生产的枪枝弹药能装备三个营,后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日军察觉后,就多次派出特务、汉奸侦察搜索,最终锁定了黄崖洞兵工厂的位置,并挖空心思要摧毁这个兵工厂。小英雄崔振芳是山西省洪洞县人,1937年13岁时就从儿童团参加了八路军,由于他每次都能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完成情报传送任务,16岁就入了党。开始在八路军总部一连任通讯员,1940年被调到团部司号班学习司号和通讯技术。后任三营七连司号员,奉命随部队进驻黄崖洞兵工厂正面的翁圪廊,以保卫兵工厂的安全。崔振芳深深懂得,黄崖洞兵工厂是我军的主要武器生产基地,生产的枪支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断取得辉煌战果。为了应付急需,库房里还存放着大量的军用物资。所以,面对敌人的破坏活动,他下决心要和战友们一起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兵工厂。由于我军严密封锁,加强戒备,日夜巡罗,几次破坏都没有得逞。1941年冬季的一天,日军派3000人重兵袭击黄崖洞,由于久攻不下,气急败坏的日军就是用毒气弹进攻。崔振芳发现后,及时吹军号让战友们防御。由于部队做了充分防范,敌人的毒气进攻没有给我军造成太大伤亡,阵地上的战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11月11日下午三时,敌人从三个方面对我军阵地发起攻击。顿时,枪声大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了整个黄崖洞。八路军战士凭借天险,把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当时,天阴沉沉的,又下起了小雨,敌人趁这漫天迷雾,集中兵力,再一次发起猛攻。由于人手较少,连长命令崔振芳和卫世华两个勇敢的小战士重点把手南口。南口是山间的出口,也是进入黄崖洞的唯一通道。如果把黄崖洞比作一个瓮,这里就是瓮口。沿着曲折的峡谷走到尽头,一边是深潭,一边是峭壁。顺着峭壁只有一条一步宽的靠山石梯,上下两段石梯中间的深沟用一个吊桥相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面对蜂拥而上的日寇,两个小战士毫无惧色,奋不顾身地用手榴弹英勇抗击,敌人死伤成片。战斗中卫世华的手臂不幸被敌人的机枪打断,崔振芳把他救护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坚持孤身一人拼死战斗。他居高临下,坚持三天两夜,连续投出一百多个手榴弹,炸死炸伤日军一百七十多人。后来,所有的手榴弹都投光了,人也累得爬不起来。这时他听到了增援部队赶到的呼喊,使尽全身力气站起身来准备迎接战友,不料却被一块爆炸的炮弹皮击中了喉咙,顿时血流如注......小号兵倒下了,冲上来的一班长王兴国含着泪水把小号兵抱在怀里,振臂高呼:“坚决消灭日本侵略者,誓死保卫黄崖洞,为崔振芳报仇!”顿时,“轰、轰、轰”,“叭、叭、叭”,愤怒的手榴弹和枪弹带着战士们的满腔仇恨飞向了敌群,巨大的爆炸声伴随着冲天气浪,整个山谷地动山摇,日寇尸横遍野。黄崖洞岿然不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可惜,小英雄崔正芳牺牲时只有16岁年纪。他的英名,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作者简介:李新生,河南鹤壁市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鹤壁市作协会员,退休前曾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文秘工作,热爱文学艺术,作品曾在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