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诗歌就是选择一种命运
——读卫国强诗集《王官谷》札记
叶延滨
读了《王官谷》诗稿,有几分惊喜,也有一些意外。四年前初次读到卫国强的诗,感到这是山西诗坛出现的一位心怀大爱的诗人。尽管那时他的诗还不是太成熟,风格也未完全成形,水平尚不大稳定,但确有许多佳作可圈可点。我在文章中写道:“读卫国强的诗,首先想说的一点,优秀的诗歌应该出自好诗人的笔下,不是所有的写诗的人都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歌。换言之,在今天由于自媒体和手机等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发表分行的文字,几乎是没有门坎的平民福利。因此,在大众狂欢式的诗歌繁荣中,人们几乎忘记了真正的诗歌是什么?真正的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公众号、朋友圈、点击率这些泡沫加速器,将大量的伪诗和伪诗人成批推出。在今天,我们有了许多没有代表作的著名诗人,有了许多与真善美毫无关系的排行榜网红诗歌。读卫国强的诗歌,我首先想说的就是,一个诗人必须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引导诗人超凡脱俗地去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种独到的感受,我们说是诗意的发现和诗人的眼光。”这次读到诗人卫国强的诗集稿《王官谷》,我感到这个诗人成熟了,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自己的诗歌美学追求。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这四年他的生活经历了巨大变故,内心有过强烈的冲击,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也重新认识了自我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从《王官谷》中,我读到了一个诗人的内心独白,也看到一个诗人的修行和努力。
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泛化的网络写作与媒体扩张,让诗歌的狂欢一波接一波地扩大泡沫。这也是真正的诗人需要自省和冷静面对的世界,各种探索的主张,各种小圈子的互捧,让诗歌变得面目不清。也许所有时代都有过这样的困境,何为诗歌,诗人何为?经历风雨和生活的磨难,诗人卫国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后写下诗句:“波涛汹涌的大河/我的身体毫无指望的在向下沉沦/而灵魂/早已翻越身体的藩篱/浮出水面/在月夜/在王官谷/在司空图休休亭的雕像旁// 也曾心雄万夫在词语的帝国/对着诗意的大地指点江山/不料想它们竟生硬地将我掀翻在地/爬在诗歌的门槛外/我羞愧地失声痛哭//向死而生/只有脱去沉重的躯壳才能完成/灵魂向上的腾飞/我决然抽刀割断身上的脐带/解除自身爬行的姿态/向尘世交还生命的盔甲/我死在王官谷炙热的夏天/将复活于诗歌/金色的秋天”。这首《向死而生》是解读这部诗集的入口。我不知道这四年诗人经历了什么,但这首诗告诉我,在世俗的世界里他经历了风浪坎坷。在这一切之后,他努力从诗歌中找到救赎之道,这是一次命运打击下的突围,也是灵与肉之间的博弈,更是生命的重生,灵魂的升华,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真正的诗人都是从诗歌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一代代诗人正是用生命的体验写下一行行诗句,作为传薪者的诗人卫国强,也在用诗歌传承宝贵的诗歌精神。
我们这代诗人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优秀的诗人都用他们的诗篇为时代留下“真实的见证”。什么是真实的见证?不是迎合权贵的阿腴奉承,不是讨好上司的赞颂溢美,而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卖炭翁和蜀道难。我们这代中国人,有幸见证改革开放,老百姓从茅屋油灯,进入了衣食温饱,更多人从乡村进入了城市,以血汗劳动分享一点现代文明的成果。诗人要站在老百姓的一边,不忘根本,以良知和良心,记下了这个时代变化的一个断面或者一个真实过程。《家族简史》就是这样一首好诗:“小时家寒。爷爷说,从来就没吃饱过/六岁前,都没穿过鞋子/至于我父亲,爷爷说,从小就被锁在家里/院里扔张破席,脚腕用根麻绳,拴在门槛上/一只木碗,几根粗木棒,就是他童年的全部/有天暴雨,大水漫屋,被差点要了性命/我出生后,家人只忙着去生产队/挣保命的工分/让他们揪心的,除了缺钱,还缺/粮票、布票和菜票/我被丢在土坑上,炕边,用块木板一挡/足足睡到七个月大/到我有了孩子,家境似乎好点/我们出工,母亲看娃,兼给全家做饭/还抽空纺线,纳鞋底……我的家族仿佛一条孱弱的河流/质朴,谦卑,疑惑不前/一直处于枯水期,还屡屡近乎断流/它缺乏苍天雨露的滋润/缺乏别的河流汹涌澎湃的气势/缺乏汪洋恣肆的宏阔,亦缺乏/一往无前的果敢/这条,在贫瘠荒漠中穿行的河流/总是曲曲折折,总是在/忧忧虑虑/甚至颤颤惊惊/总是进了一步,又主动/退回三步……”这首诗写了一家三代,以新生儿的生活状况,记录了他们那个时代的风貌背景,也写了艰难的改变。更值得为诗人点赞的是,诗人写出了千年巨变中的民族忧患:“忧忧虑虑,甚至颤颤惊惊,总是进了一步,又主动退回三步”。从一个人写到一个家族,从一个家族透视一个时代,这就是有时代印痕的好诗,这样的诗让后人能看到诗人经历的真实历史!
诗人为时代留下证言,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的命运轨迹,一个生命在这个时代的生死荣辱。从古至今,诗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也有各式各样的主张,但是最本源的也是最经过岁月验证的诗歌精神——本源、追求和底线就是九个字:诗缘情,诗言志,诗无邪。无情之人不可写诗,无真情之人写不出真诗,诗是情感的渲泻,也是情感的结晶。以真情动人也就是真诗的力量,与读者发生共鸣,是因为读者从诗句中也读到自己心中的痛苦与欢乐。《出场》这首诗写的是人在江湖,也应了那句老话“人生如戏”,但其中的酸辛,也让我们感同身受:“咣咣咣,锣鼓敲响第一遍。催我出场/咣咣咣,锣鼓敲起了第二遍,又在催我/咣咣咣,锣鼓敲响第三遍/这回是必须出场了/为什么我不是齐天大圣,而只能/出演一个被他们算计/供他们驱使和鞭打的猴子?/主角在台上等急了,可我就是太累,睁不开眼睛/听见老板在后台破口大骂/惊醒时我对自己说:还好,没有误场/我安慰自己:不过是场梦/接着’咣咣咣’的锣鼓声真的响起来了/这回是必须卖力地在台上蹦跶一番了/要讨观众叫几声好/要让老板满意/下次,我想,一定要赶在锣鼓敲响之前/走上舞台/独自蹦跶,上蹿下跳/美美地做回没有观众的主角……”这一出戏,写了三个层次,一是被驱使和鞭打的主角,被污辱的角色;二是要主动卖力,讨好观众和老板的角色;三是没有观众,能够自己做主随心而为的角色。一出戏,写尽了我们社会角色的三层境界,其实我们和诗人一样,都在这三种境界中挣扎、寻觅和选择。这是诗人的自觉,也给读者以启示。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完成自己,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诗歌不可能让一个人飞黄腾达,但诗歌能让人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真正的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在自省,是在见贤思齐,是在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在重筑精神的家园:“……现在,我已看清了自己这一生的宿命/不做成龙化蛇的梦了/当然,也不希望成为别人/烹饪的一道佳肴/为此,我不得不一再将自己的身躯/变小,再小,再再小/小到成为空气中一个微小的粒子/小到无处在,又无处不在/小到成为海洋中一掬/汪汪的蓝。”这首《一掬汪汪的蓝》是诗人在面临打击挫折后的自白,可以承认自己的低微,但不让自己变得污浊。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的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英雄主义换成诗人,读卫国强的诗,让我感到诗歌依然充满魅力。
读卫国强的诗不能不想到时代与人生,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诗人生命的见证。同时,诗歌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也是需要才华和技巧,才可能真正成为艺术品的。这本诗集的许多作品记录了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审视,这些作品不是轻飘飘的吟风弄月,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感伤赞美,它们都有诗人生活故乡的背景,还有社会变故的风雨留㢃。诗人不是泛泛的呼唤感叹,诗人擅长通过细节的捕捉,经过情感的打磨,从而将生活的瞬间,定格为意象,创造出特有的意境。如诗作《世间最重的一枚硬币》回忆诗人12岁生日的经历:“……她独自转着,有些不安/然后去鸡窝里看了两次,等鸡下蛋/揣着白母鸡那枚温热的鸡蛋,在村代销店/母亲换回一枚五分钱的硬币/上面,她凿了个窟窿。又从箱底/找出两枚古铜钱,用红绳将它们精心编成/一个挂件,戴在我的脖子上/那一天,母亲脸上难得的笑容/就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小挂件上/那枚五分钱的硬币,在我心里/一直是尘世间/最重的一枚/它沉甸甸的,象座山。”这就是细节的力量,两颗鸡蛋换五分钱的清苦时代,一枚硬币与12岁生日的艰辛岁月。生活之贫寒,母爱之深厚,世道苍凉,情爱暖心。细节就是诗歌嵌进历史的钉子,细节也是支撑诗意的支点。同样的另一首短诗《替那个时代羞愧难当》,写本来无邪的孩子互相关心分享一点零食,却被揭发批判的小细节。在一个因为小零食引起的风波里,读者能感受到曾经有过的黑云压城和急风暴雨。诗人不是小说家,往事和记忆在小说家那里会重新组合成故事。诗人不能编造故事制造悬念,诗人以真情实感去征服读者,真情实感的地基就是生活曾经留下的细节。细节是岁月的珍珠,好的诗人才能让它闪光。
我在四年前谈到卫国强时,称他是一位有大爱的诗人。今天读到《王官谷》,我更感到大爱是一个诗人的立身之本。诗人出生在农家,在乡村贫瘠的生活中,给人温暖的是亲情。诗人之所以接地气,诗歌之所以几千年成为人们最好的伴侣,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用诗歌培养爱,守护爱,传递爱。爱是能够传递的,爱屋及乌,不是一句成语,而是真理。爱家人,继而爱乡邻;爱乡邻,继而爱同胞;爱同胞,继而爱天下生灵。教会诗人爱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卫国强用诗歌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就是人世的太阳:“坐在土炕上生病的父亲消瘦了/……他开始检讨自己的一生,就像一个/犯下错误,满怀愧疚的小学生:/没能像张家的父亲,在县为官权倾一方/也没像李家的父亲,做了老板富甲一方/甚至没能像刘家的父亲,在矿上混了个工作/村人面前也人五人六/……父亲你不要过于自责,我想告诉你的是:/你的一生并不清贫,也不落魄/你给了我一个辉煌的世界/也给了我一片湛蓝的天空/还给了我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这足够了/况且,你种在我心头的那颗太阳/那颗世上独一无二的太阳/已经浮出海面/就要冉冉地,升起来了。”说得多好,种太阳在诗人心中的人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诗人也是种太阳的人,给人温暖和大爱。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写诗的人忘记了“思无邪”这条铁律,为了虚荣和点击量,描写暴力情色,展示血腥阴暗,宣扬无耻欲望,弄浊了诗坛的空气。我一再强调诗人的大爱,是因为在任何时候,诗人都应该给人以光明和信心。正因为如此,在诗人卫国强笔下,苦难也给人力量和让人感恩。诗人写母亲临终时的《遗言》:“……低低地,疲惫地说: 你们不要难过 /人到这世上,就是吃苦来了/ 苦难吃完了/也就……该……走了……//听后惊异 /母亲这话 该是由佛来说的呀!”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就是诗,就是慈母留给这个世界的遗言,让我们在看清这个世界后,更爱这个世界。这也是诗人的天职,教人知恩,也教人去爱这个世界,尽管它并不完美。
诗歌创作对于一些人而言,只是一门手艺,因此我们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看不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只是看到语言的杂耍和炫技。和四年前我读到的卫国强相比,我看到更多的是诗人更为透澈开阔的内心世界,这是诗人与诗歌之间达成的默契,也是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的交流。《清除我》是一首内心独白的诗歌,也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倾诉:“就我,就现在,想清除掉身上/那些多余的东西/先将委员,专家,模范,顾问等等/这些虚荣的称号/清除掉吧,它们是鸩泉里的水,有毒/再将主席呀校长呀,那些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名词,也剥掉吧/它们是张华丽的虎皮,披在谁的身上/都一样,都能唬人/接下来,把粘连在我身上的赵公元帅/也刷掉吧,这堆货币的符号/真没你想像的那么尊崇和不朽/最后,把我的名字和肉身也删除掉吧/对于这个尘世,它们实在是无足轻重/只要能将我酿成的那几行沉甸甸的/诗句,留下来,这就够了/百年风雨后,阳光下/它们依然会金子般/兀自生辉。”这是一首沉甸甸的诗,也是灵魂的自省和觉醒。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努力成长,成家立业,建功授勋,叫做有理想,也叫做有作为。然而如果我们忘记了灵魂和内心,那么曾经光荣和值得骄傲的一切,最终不也灰飞烟灭了吗?佛家说“断舍离”,圣贤说“舍得”,名士说“放下”,都是让我们在世俗的荣华富贵诱惑中,保持一份淡泊与宁静,让内心透澈明亮。一代代优秀的诗人正是用这样的诗篇,引领后人,也传递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炬。诗人在《大地慈祥》中写道:“大地慈祥,它总能/用物的暗喻,给人以/微茫的信心。”是的,一个好诗人就是大地之子,他用诗歌告诉人们,来自大地的慈祥与关爱。
诗集《王官谷》让我看到一个诗人的成长与成熟。这本诗集有许多诗歌都可圈可点,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讲述一个诗人与他诗歌的血肉之缘。祝贺诗人新诗集问世,同时,也祝贺诗人在新的起点上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借用诗人在《我将重新丈量脚下的大地》的诗句祝福诗人,也用这几句诗句结束这篇文章,祝福爱诗的朋友们——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它通体都是金黄的色彩,金黄的希望,金黄的喜悦
我重新迈开双腿,我就要自由自在的行走了
我将重新丈量
脚下这块古老的大地……
2022年12月于南海之滨
叶延滨,当代作家、诗人。历任四川《星星诗刊》主编、中国作协《诗刊》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54部。代表作《干妈》获中国作协(1979年——1980年)优秀诗歌奖,诗集《二重奏》获中国作协(1985年——1986年)第三届新诗集奖。其余诗歌、散文、杂文先后获北京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等近百余种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