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 联 黑 马 白 福 厚》
作 者:蒋 振 军
诵读:雪绣冰绮
他忠贞报国,勇赴国难,19岁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参军入伍,以救亡图存的革命激情,踏上革命征程。
他骁勇善战,纵横驰骋,像一匹黑马冲锋在前,以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在下江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后又转战龙北,足迹遍及东北大地,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他机智果敢,屡立战功,带领部队掩护主力西征,打退敌人围剿,一路攻城拔寨,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作战舍生忘死,28岁在孙吴县以身殉国,倒在黎明前夜。
他在9年的革命生涯中,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抗联精神。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汤原县革命烈士陵园、鹤岗市绥滨县革命烈士陵园、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抗联文化石林等多处纪念地,以及《鹤岗百年风云》《绥滨县志》《孙吴县志》等多部地方志书,都能看到他光辉的名字和事迹。
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白福厚。

第一章 《 立 志 报 国 》
1913年,白福厚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6岁进入私塾,10岁跟随父母来到黑龙江绥滨六区安乐屯,就是现在的绥滨县福兴满族乡福兴村。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6月,日寇的魔爪伸向了绥滨。面对日寇的进犯,绥滨人民同整个东北一样,纷纷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坚决抵抗。1932年8月,“抗日县长”陈大凡在绥滨县中兴镇组建了人民自卫军。
与陈大凡组建人民自卫军同一时期,8月23日,驻守在萝北兆兴的国民党马占山所部刘斌,统称“北军”,率领“老五团”的十连、十一连、机枪连,以及由“红枪会”改编的红枪营,进驻绥滨县绥东镇,阻击日军军舰从松花江上游的再次进犯,打响了绥东保卫战。此外,被收编为抗日义勇军的“胜武”、“顺天”、“雅民”、“仁和”等山林队和“大刀会”、“红枪会”,也打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9月10 日,“胜武队”焚毁了伪县公署。10月13日,刘斌所部徐勋营长率部缴械了伪警备独立团。

同年,地下党员王永昌受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派遣,秘密潜入绥滨开展党的工作,化名王麻花、刘麻花,以炸麻花、卖麻花为名,走街串巷,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国主张。此后几年里,党的种子在绥滨开始传播,在“大成号”成立了绥滨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曲家窝棚”成立了绥滨县委,王永昌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县委书记。
这时的白福厚,早已点燃了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恨不得立即参加抗日队伍,开赴战场,奋勇杀敌。
白福厚的父亲白长友支持儿子的这一决定。儿子临行前,他把自己专用的大黑马郑重地交到儿子手上。白福厚告别了家人,牵着这匹驮着行李的黑马,踏上了征程。

第二章 《 绥 滨 入 伍 》
1932年10月的一天,绥滨县中兴镇的陈大凡抗日人民自卫军里,新来了一名志愿参军的小伙子。他身材高大,剑眉倒竖,鼻直口阔,目光炯炯,器宇轩昂,透着一股英武之气。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年方19岁的白福厚。
白福厚加入陈大凡的部队后,特别珍惜打靶的机会,苦练本领,再加上悟性好,很快就成了弹无虚发的神枪手。

1933年2月12日凌晨,驻富锦百余名日伪军,分乘20余辆卡车,向陈大凡部队所在的绥滨县中兴镇发起了攻击。中兴保卫战打响。经过两天激战,陈大凡身负重伤,被送到黑龙江对岸苏联境内救治,中兴保卫战失败。
中兴镇失守后,绥滨的抗日武装斗争陷入了低潮。日寇加强了对绥滨的控制和侵略,在中兴和袁家窑一带设立了警察署,盖起了粮仓。
白福厚只得回到了安乐屯。他为战斗的失利感到痛苦,但他的报国志向没有动摇。他心有不甘,一面在家种些镐头地,参加田里的生产劳动,一面关注着周边的抗日动向,时刻准备再次出征。
1933年3月中旬,三间房阻击战打响。1934年2月9日,谭家窑战斗打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