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武勇,闻名八堡》(三)
作者:武稳祥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文杰武勇,闻名八堡(三)
作者:武稳祥
生 当 作 人 杰,
死 亦 为 鬼 雄。
至 今 思 项 羽,
不 肯 过 江 东。
李清照·(1084、3、13 — 1155、5、12),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济南章丘人。自幼生长在文学氛围十分浓郁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自幼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工诗善词,无愧于‘婉约派’之首。词压江南,文盖塞北,世称:“千古第一才女”。有诗集《漱玉词》,盛誉“词国皇后”。这首诗 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一改婉约之风,浩气凛然,如此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有几人可与匹敌?
我鲍陂村的历史悠久,比较周围 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自古以来 就分为八个堡子:上、东、南、西、北、中、小鲍陂(西村)、五府井。有 于、武、王、李、刘、董、呼、冯、毋、栗、邢、袁、赵 等,十几个姓氏。尤以于、武、刘、毋、栗 姓人较多。
有道是 ‘钱乃万事的基础。’ 每个村庄的大部分人,一年四季都在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忙忙碌碌。但总会有个别出类拔萃的人,在茫茫人海中 脱颖而出,值得笔录而流传。正如曹孟德曾壮豪地说:“为人在世,若不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
“故 乡 数 名 人,有 武 亦 有 文!”
过去,全村要数于家和李家是为大户。李家人以从政称雄,杰出代表是李玉玺,由联保主任一直干到乡长。于家人以经商见长,有好几个商号,经营范围不至西安,生意买卖都做到安康 紫阳、汉中、汉口等地。于家不但务农兼商,而且极为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光大学生就有十几个。于凤仁就是文化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要说于凤仁,咱就先介绍一下鲍陂首户‘于家’吧。
《鲍陂于家》
我鲍陂村处于少陵塬北陲。北距西安10公里,(杜陵南边2、5公里),西距韦曲8公里,南距引镇12公里,东距鸣犊7公里。四周高而中间低,是个小盆地地貌。它由大鲍陂、小鲍陂、五府井三个自然村组成。该村自古分为八个堡子,现为10个小队,人口约3000人,土地约3200亩。比较周围、我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
我村除地貌独特外,且历史悠久。相传3000年前 周文王曾由村西经过,今有吐儿岭依然犹在为证。古称鲍国,秦时为鲍里,明、清 时称为——鲍陂镇,民国至今、称鲍陂村。
我村属长安县东部旱原地区,千百年来 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经济也不发达。一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纠左反正,停止斗争,战略转移,改革开放。大会似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千古旱原,吹笑了千万人的愁颜。多少年缺吃少穿的困窘一去永不复返了。君请看:村村起高楼,人人喜开颜。国强民富尧舜天,不堪回首忆当年。这怎么能不令我们感激党的好政策!亿万人民的大救星呢?
但可叹我如此一个大村,却一直没有文字记载这一步步艰难的历程。我虽才疏学浅、文化有限,能有幸为村上记事修史,实在是不堪重任、姑且滥竽充数吧。正是:
《乙未抒感》
1
鲍 陂 雄 踞 少 陵 塬,
人 杰 地 灵 多 悲 欢。
岁 月 沧 桑 历 千 载,
轶 闻 趣 事 风 尘 湮。
2
欣 逢 盛 世 文 史 编,
才 疏 学 浅 揺 笔 艰。
殚 精 竭 虑 细 搜 理,
喜 揽 春 色 洒 人 间!
2015、11、5、
我鲍陂村南堡子于家,堪称是我村的第一家。人常说:“农家要得发,买卖加庄稼”。自清末起、成百年来,于家经过于克禄 于德瀛 于德洲等几辈人的艰苦创业奋斗,从一个单一种地的普通农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西京 紫阳 安康等地,拥有 ‘天福德’ ‘ 金玉堂’ 等商号的农商大家族。最后生意越做越大,经商范围都波及到湖北汉口一带。
世上万事 经济是基础,在传统农耕文明时代,发家致富后的人们以建房、置地、教育子弟为首要大事。一座三间阔两进院坐南面北的、四水投堂式古朴民居拔地而起。走进高大的两层楼门房正中的青石门墩大门,迎面是一个犹如牌坊般的四柱三门洞式的蓝砖雕砌建筑。正中门洞上有 ‘树德务滋’ 四个大字,出自《尚书》,意为: ‘向百姓施行德惠, 务须力求普遍。’ 两边小门洞上刻的 ‘耕读’ ‘传家’ 可谓是家风世传。
穿过门洞、跨入第一进院落:对视面四间厦房的南边是厅房。厅房是于家逢年过节 祭祀祖先、老少红白大事的公用重地。正面四扇雕花格子门的裙板上雕刻为:花瓶中插着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寓意为四季花开、满门吉庆。大厅正中八仙桌后的木板屏风上悬挂的楹联十分醒目:
“金储能振家 念先人业贾耕田 受尽百般辛苦,
玉琢方成器 教子孙读书明理 勉为一世好人。”
劝世箴言 意义深刻,颇富哲理 发人深思。
南出厅房、步入第二进院落,依然是对视面四间厦房,南边是上房。上房为两层木楼房,由前檐西边木楼梯可上到二楼。正面四扇格子门上分别雕刻着:踏雪寻梅、对柳题诗、卧听荷语、蟾宫攀桂四个传说故事。精细逼真,巧夺天工。整个四合院布局规整,在我村首屈一指。尤其是随处有罕见的砖刻 木雕,无不呈现着当年的鼎盛与繁荣。
于家一贯秉承裕家厚德,自家富了不忘乡亲。尤其在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遭年馑时,于家支起了好几口大铁锅,雇的人蒸馍 熬稀饭,免费舍饭,救济穷人 共度难关。善行义举,声名大振!于家诚信经商美誉盛传。商界同仁赠有 ‘德隆望重’ 等六面金字牌匾,可惜全都毁于‘文革’之中了。
谨遵祖训,于家十分重视教育子弟。后辈儿孙们人人奋发上进、个个不辱门楣,仅大学生就有16个。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祖国贡献着各人的聪明才智和火热青春,更有人还出国援外。
关于 于家的情况,曾在 “西安晚(日)报”上长篇介绍过。2014、9、25午 “西安电视1台” 专程前来采访摄像。时任村副支书的呼思贤兄过来,硬邀我也过南堡子去于家参加采访。记者谷岩老师等三位、齐齐参观了整个院落 并多处摄像后,首先采访我。
我说:“关于 于家的事 我知之甚少,就让于家的后辈详细介绍吧。我可以把咱鲍陂村的老事说一点。” 我就简要地说了兔儿岭的传说,接着思贤兄扼要介绍了于家的概况。最后 于家的第三代传人于福明、详细地说了他祖辈几代人经商致富的情况。10、17晚10点45,西安电视1台播放了15分钟。第二早 又播放了好几遍。
(十分可惜的是 由于岁月沧桑、风雨侵蚀,于家的百年老宅有好多已成危房,亟待修缮。)
巍巍于家,鲍陂骄傲。独立思深,浮想联翩,欣然命笔:
《于门赞》
鲍 陂 首 户 数 于 家,
耕 读 世 传 谁 不 夸?
百 年 老 宅 人 仰 慕,
英 杰 辈 出 壮 中 华!
2013、5、18、
题外话:
各位师友们,十多天来,我应邀 一天发一集我村的“村史”,不论优次 昨天总算发完了。十分感谢大家对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今早,我又发了几年前 “西安电视1台” 前来采访我村于家的视频。孤鸿来电话、说了他看后的一些感想,又说 你何不以此题材写一篇。我说我知道有关 于家的事很少、没法写。
不曾想 孤鸿随口的一句话,正是 ‘一语惊醒梦中人’。猛想到:在2015年底、女儿文娟教我首次在电脑上用拼音学打字,当时我的兴致正高,也曾为于家写过一篇游记。立即翻找旧稿,终于找到了。我又给前后增添了一点,组成了上篇。请大家看个热闹吧。
2020、9、5、
于凤仁·(1917 — 2004),我鲍陂村南堡6队人。学识渊博,少陵鸿儒。毕生舌耕,桃李如云。恭谨谦和,誉满桑梓。为人师表,一代楷模!
远在2000、8、29、早,我因在上堡有其他事情,借空顺便去了呼延小舟家。我一直诚心佩服他的年轻有为,谦和沉稳。多年来 我还算是第一次登门造访。映入眼帘的是面朝北的三间平房,迈入客厅,但见瓷砖铺地,华灯空悬,墙壁雪白,字画点缀,儒雅脱俗,好一派浓郁的书香气氛。我不禁内疚暗生,自愧弗如,真乃后生可畏也!
我们寒暄已毕,我双手接过他母亲给我递过来的茶杯。举目四望,南墙边敬的是他亡父的大幅遗照,在像下贴了许多他的怀念诗文。我送他的那一篇“缅 怀”也贴在其中,足见他的垂青。两边是他自拟自写的对联:“父恩未报愧为子,功名不就羞作人”。他那 ‘壮志未酬誓不休’ 的、积极向上的雄壮豪气,不言而喻、尽在字里行间。
我俩隔桌面对面而坐,互吐爱r慕之心。须臾之间,他拿出一张大一点的纸,正 反两面写着他的许多诗稿。他客气地说:让我指点一二。我说 谈不上指点,互相探讨 学习吧。但这么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我也记不下。需要拿回去慢慢品尝琢磨,方可解其诗意。他高兴地说:“好!”
我当时在砖厂门房,晚上,独自展开 徐徐细观。其他诗文较多 暂且不谈,其中的一幅祭父一周年的对联,我觉得写的逼真深沉、激情饱满:
欲祭疑父在、寒风难干思亲泪,
无语泪沾巾、残月不解儿女心。
另外,于凤仁老师的一位学生、为他所作的藏头诗,和小舟作的“赞于公”,立刻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藏头诗》
于 老 家 住 少 陵 塬,
凤 栖 梧 桐 家 富 宽。
仁 爱 执 教 育 桃 李,
师 德 风 范 洒 长 安!
《赞于公》(凤仁先生)
少 陵 贤 尊 君 称 倬,
品 行 学 识 皆 楷 模。
满 城 桃 李 满 头 霜,
仍 师 后 生 献 余 热!
我为他们的赞美诗 而大为所动,低头细想:也确实应该为于老师好好写一篇,借笔也表达一下自己的一片敬仰之心。东施效颦,连夜构思,殚精竭虑,翌日晨成。
《于公赞》
昨晚 喜读小舟为于老所作的赞美诗,颇有同感,欣然命笔。
1
博 古 通 今 精 史 理,
学 识 渊 博 无 俦 匹。
神 采 飘 逸 品 清 雅,
仁 慈 和 善 闻 乡 里。
2
经 年 谆 谆 育 桃 李,
皓 首 孜 孜 献 余 力。
耄 耋 矍 铄 长 寿 星,
一 代 楷 模 永 学 习!
—— 晚生 武 稳 祥 敬颂
2000、8、30、
值得一提的是:于家的后辈小孙女、我三益村七组的女学生于燕喃,就读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值此武汉瘟疫猖獗之际,昨日随队去武汉支援。她是我村以至长安大兆的骄傲,感动了无数父老乡亲。今天,大兆乡领导及村干部,携物款慰问她的父母,场面感人!今晚即兴拟几句,权表敬贺之情。
《赞燕喃》
1
飒 爽 英 姿 花 木 兰,
雏 凤 凌 空 少 陵 原。
仗 义 慷 慨 援 江 城,
挺 身 而 出 赴 国 难!
2
逆 流 而 上 昼 夜 战,
不 灭 瘟 疫 誓 不 还。
待 到 奏 胜 黄 鹤 楼,
归 来 把 酒 庆 凯 旋!
—— 武 稳 祥
2020、2、21、
赏武老师美诗,步韵敬和之
1
建 功 何 需 斩 楼 兰,
栋 梁 参 天 满 古 原。
新 冠 无 情 虐 江 城,
贤 女 立 志 赴 国 难。
2
白 衣 何 惧 背 水 战,
红 花 敬 赠 得 胜 还。
望 眼 需 登 钟 鼓 楼,
再 看 长 空 燕 翩 旋!
——滦镇 朱孝武
于建海·(1906 — 1978),我鲍陂村南堡6队人。他性格豪爽刚烈,为人正直义气,练有武艺,入过‘神团’。
1947年,南山的一只豹子 窜入我村东坡的一条沟里。一刹时消息如风飞传, 惊动了鲍陂、甘寨、郭家庄的好多人。人们都手拿铁锨、梭镖等家具,从四面八方赶来,站满了大沟两岸。
大家先用铁锨往下填土,欲用土压埋豹子。谁知 土把豹子刚埋了一半时,豹子就抖一抖身上的土,一纵身 就又站在了土的上面。如此数番,看起来 还是要人下去才能制服它。
于建海当时正值英年,血气方刚,浑身是胆,首先飞身跳下,独身搏斗中被豹子一口咬伤了左胳膊。紧接着 就象下饺子一样,接二连三、又跳下七、八个胆大的人。豹子一扭头,又一口咬伤了一个姓刘的 外号叫‘嘟嘟荣’的屁股。人多势众,围攻愈猛。豹子一看 寡不敌众,急红了眼,赶忙顺沟向上飞逃。
常言道:‘饥不择食、慌不择路。’豹子在仓皇逃窜中,又一扑压倒了郭家庄的一个叫长随的人。他的眼珠被豹子一爪抠下,满脸顿时血肉模糊, 惨不忍睹!豹子发了威,一声怒吼,尾巴如同木棍一样直竖起来。
围追在最前边的武振田、双手紧攥一杆梭镖。瞧得真切,和武承万二人合力,一下子将梭镖猛戳进了豹子的肛门深处。疼的豹子大叫一声,滚翻在地。武丙全等人蜂涌而上,争先恐后,七手八脚,终于将豹子打死。
至此,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看着血脸眼瞎的长随,无不怜惜同情。大家一致赞成把死豹子给了长随,卖了钱 好作为治伤费用。后来,有村民根据以上事实,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嘟嘟荣、耍毛虫,豹子咬了尻蛋疼。” 也有人说:“那是一只有病的豹子,不然 早都跑远了,人还能打死它?”
解放前,我村园堡子有一个叫 “大颡”(本是sa,电脑打不出,故用颡代替。)的恶棍村霸,真名叫武振海(鲜有人知)。他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恶贯满盈,民愤极大。经村里上报区上,应允除恶。一帮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暗暗侦查打听、好伺机行动。
在一天晚上,于建海带领王振邦、沈世秀、于建章等人,提刀蹑足,悄悄埋伏在大颡由甘寨回家的必经巷内。目标一到,大家齐心奋勇 一拥而上,大颡见势不妙,立即夺路飞逃。由东堡子一直撵到村中央的十字庙东,后边追、前边堵。
于建海一马当先、义愤填膺,马刀挥舞,一道光闪,肉飞血溅,大颡被先砍下了一只胳膊。王振邦等人乱刀齐上,一通乱刃,终于一举将村霸灭除,大快人心!
人常说:“头上有青天,善恶终有报!”大颡作恶多端,因此 他受到了断子绝孙 理所应当的报应。我听到于建海这些大义勇为的故事,尤为敬佩。曾赋诗赞曰:
鲍 陂 雄 杰 于 建 海,
一 身 是 胆 搏 虎 豹。
刀 劈 大 颡 除 恶 霸,
八 堡 至 今 赞 英 豪!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老人越来越少。这些陈年旧事慢慢就会被日月风尘所湮没。今我不揣浅陋,用这拙手笨笔 记下这些历史的真实痕迹,以后或许有用,也就不枉一番苦心初衷了。
—— 武 稳 祥
2023、3、6、完稿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