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大会议精神,照耀着我们前进
——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强国强军问题的提出
文/李中合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个深刻、实用、鲜明并且具有高度而全面的精彩报告,它闪耀着马列主义、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科学、辨证的思想光辉,我听了以后心潮澎湃,精神振奋,为能有这样的大国领袖来掌舵领航,乘风破浪,倍觉由衷地高兴。相信我们国家,必将意气风发,蒸蒸日上,我们的各项事业,必将无往而不前,无往而不胜。 我对报告第五个大问题的提出,感触尤深,深觉它是国之大计,是治国、治军的法宝和不二良方。他站的高,看的远,想的深,谋的广。他说:我们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三个“强国”,语句虽然简短,意义却深刻重大,它既科学,又实际,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前景和美好希望。 当今时代,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以及北约、欧盟等,他们出于一己之私,推行强权政治,到处扇风点火,不断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搞的世界永无宁日。他们在阿富汗、叙利亚,在俄乌战场,在朝鲜半岛等很多地方,蠢蠢欲动,无事生非,借用武力,不停地围堵、威胁、恐吓。更对我们国家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强大,感到心有余悸,惶惶不安,大肆进行阻挠破坏。搅动南海,窜访台湾,限制出口,打压经济、科技领域,拉帮结派。并不时地叫嚣,要与我们不惜一战。尽管我们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可仍旧我行我素,毫不收敛,其霸权行径无休无止,大有不搞垮我们誓不罢休的架势。一时间,暗流涌动,波起云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路怎么走?国家怎么发展?人民生活怎样保障?国防建设又怎样进行和面对? 在这种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以他敏锐的政治智慧,深邃的洞察能力,从政治家、战略家的高度出发,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开出了一剂良药,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高瞻远瞩,震聋发聩。 无数事实证明,要想站稳脚跟,要想不被动挨打,要想与霸权行径对峙,必须先发展自己,强大自己,装备好自己,唯得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才会有战无不胜上百分之百的把握。而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认识的、思考的。他提出的三个方面,把“教育强国”放在首位,用教育来统领“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因为教育是基础,是前提,只有把教育做好,才能谈得上科技和人才。如果教育上不去或者失败了,所有的想法和目标就只能流于缘木求鱼,纸上谈兵,而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必须尤先发展教育,从教育入手,继而发展科技,并占领人才阵地。这就是教育为本,教育先行,科技跟进,人才驱动。三位一体,环环相扣。 在教育问题上,总书记进行了细化,强调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得出,教育的载体,重点是大学,大学的主体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工具是教材,使教育连贯配套进行。总书记的思考是缜密的,明晰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于“科技强国”,我的理解,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科技研发中大大受益,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技是国力发展强大的唯一途径,只有大兴科技、紧扣科技、投入科技,经济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国之地位就能提升。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经验,说明科学技术的确是生产力。屈指可数,我们的飞船、卫星、核武,航母、歼飞、电子、激光及秘密武器,都是科学技术研发的结果,都让敌国闻风丧胆,望而却步,为国家的安全守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科技强国”正是基于这一点而提出的,我们必须把它看做国家兴衰的大事来严肃对待,从而不失时机而又发奋努力进行。 至于“人才强国”,则越发重要,真正的人才,真正的稀缺之才,乃是国家的力量资源,是国之依靠,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教育、科技及其一切,都得仰仗人才去推动,去实现。一个钱学森,可顶百万雄兵;一个袁隆平,可抵百万劳动力。足以见出人才的巨大作用。对于人才,一定得抢占先机。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养仕之风盛行,谁拥有仕人,谁就能拔得头筹。秦国凭借人才,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曹操爱才,才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抒发了对人才的渴望,使得贤仕们“越陌度阡”,聚集帐下,从而为其效力。周总理爱才,使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得以迅猛发展。一言以蔽之,“但愿老天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建言献策。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把人才摆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上,他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论述,体现了他的人才思想,具有远见卓识。既然如此,全国各级组织部门,就应制订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的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保护人才,而不至于流失,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其乐于使用,乐于发明和乐于创造,甘心情愿为国家献忠效力。 中华民族,是泱泱大国、是文明古国,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去贯彻落实,我们的人才就会层出不穷,国家就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就会突飞猛进,何愁国家不能兴旺发达,何愁战而不胜,又何愁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得不到实现。



作者简介:李中合,1954年10月生,陕西洛南人,毕业于陕西师大商洛分校中文专业,并留校任教,汉语言文学教授。书法主要学习苏轼,兼学王羲之、唐寅、王铎,参以曹全碑及出师颂等章草,中国书法函授高研班结业,受教于中国书法名家袁波先生。陕西省书协会员,现兼任商洛市评协主席、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商洛分会副会长等社团职务。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