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这样学雷锋
文/梁才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回望当年的成长,我现在还时常热血沸腾。
1960年6月,因农忙季节不等人,滨中、滨师、滨海农校学生执行滨海县委通知,都去滨海县委小农场插秧。我那时才是初一学生,是参加突击性劳动中年龄最小的,“栽对六棵子秧”又是插得最好的那“六个学生”之一,插秧指挥部便把我们6个人编成一个小队,由学生会主席张步领兼任小队长,因为插得又快又好,被“新华日报记者”抓拍了特写,并被当年新砌成的“滨海画廊”首批画展采用(展呈在由北向南的第9个橱窗)现在回忆,6位同学中仅记得徐以劝,徐子成,和我梁秀财3人名字!虽然是劳动场面受到的新闻表扬,在滨中学生的荣誉群体中也只是一个小团队,但让我感受到了做先进的荣光,我的内心感受到相当震撼!
人的一生,顺境逆境都会经历,但时刻不能忘记的是理想和信念!我是坚决记住毛主席他老人家“青年人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那句教诲!
1962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各行各业落实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办学规模锐减,初中毕业时遇到高中招生数减至全县5个班,中等专业学校全停办,学生解散回农村。学生定量户口被一刀切,迁入父母家庭为农业户口,农村开始实行“大队统筹,小队核算”的生产、生活、管理新政。
在逆境中传来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令,那时的新闻报刊极少,只能听听大喇叭里的“学习雷锋”节目。由于我学雷锋做好事表现不错,64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社会上到1964年经过二年的各行各业休整、复苏,纠正了“人民公社食堂化”等等左的做法,教育办学路线逐步改变,执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我才又有机会坐进课堂。我自己挣钱解决读书费用,暑假60天,我要做57、8天小工,才攒下够一学期的书杂费、生活费。读通榆农高中时的勤工俭学是参加校舍建设,我们七八个假期留校的学生,跟随办学的校长、老师,运砖搬瓦,提灰,搭脚手,教舍桁条木料,都是从生产资料公司通榆仓库的河里木排筏子上,一根根从水下摸上来,再拉到锯板场锯开并晒干。学校对我们的报酬是八角钱一天,当时已经很满足了。
艰苦和困难伴随着我们成长。遇到难处时,我就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想想雷锋是怎么做的,以督促鞭策自己。
1964年,原滨海县的中山河北地区,划设了响水县,为了加快响水县的建设,我与另一位同学趁这机会,两个人揽下了响水县棉蔴公司工地,三位瓦匠师傅(前一年砌农高中的瓦匠师傅)与二位瓦工学徒的下手活,讲好的报酬是1元/天。入工3天,我们就掌握了兑灰,打浆,挑桶,打码布砖,搭脚手,上高等一套流程的工作,神经是整天地紧绷着,真正做到了处处带眼,手中干着,眼里环顾着,心里记着,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成半天的没有一泡尿,水份全跟汗流了。脸上,脊背后晒起泡卷起皮,碰不着的疼,一层皮蜕了,四五天后又蜕下一层,晒得变成了非洲人。到了晚上收工,小便中已夹着绺绺血丝!生怕误工,我俩互相鼓劲,都不想向瓦匠师傅诉苦。
我们的不怕吃苦,肯干能干。滨海县建筑公司派王、田两位师傅特地到我们学校找校长,要求表扬我学雷锋学得好!为此学校推荐我参加“通榆人民公社青年学雷锋见行动积极分子座谈会”,公社书记程亚良号召参会人员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由此我也第一次向公社文卫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那一年又出了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王杰。这更激励了我,我发誓也要做雷锋王杰那样的英雄人物。我在响水新华书店还买了一本介绍雷锋事迹的小册子,左翻右看,一年不到,翻烂了书本,却翻红了心!
那一年全国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1天寒假,生产队推选我参加对全大队各生产队的查账,从生产队会计、记工员多记工分入手,到生产队队委会成员多吃多占,一律排查。
还别说,确实查出了生产队保管员一碗水端不平,收牛草,草少斤重多;分粮食,量多上账少,以及记工员给队长、会计、队委们多记工分等情况。但也有因社会阅历不足留下的笑谈:一个生产队长见五保老人夜里起夜还要到室外上茅坑,便好心以集体名义给老人买了只尿壶,这位队长不识字,而卖尿壶的商店的开票员却是一位文墨先生,代办条上写的内容是“代办月鳖一只,人民币壹元陆角整”,盖上商店印章。查账时发现此据,好事者如获突破口,大声嚷嚷,“你看就几个生产队干部,吃吃队里鸭子下的蛋也就罢了,还不知足,还要吃鳖,吃甲鱼,还一块六一只……”查账组长去街上商店核对,人家笑喷了一柜台子的茶水。
半个月的查账,确实查出了不少问题,结果撤换了一位生产队会计,他多记工分到离奇,农闲期,他一个人平均每一天挣26分工,赶上了3个男子汉强劳力。从参加那次查账,我知道了:做事为人必须要学雷锋,最起码心不能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