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文艺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铁道兵集体改工后,任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山东作家协会作家、湖北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得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专题片大赛优秀奖。在部队时期,因写作成绩突出,荣立两次三等功。论文十次获省部级大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和全国铁路系统及五个省报发表新闻作品两千多篇。在国家及省部级刋物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总计发表文字作品二百多万字。在新闻报道中,写出了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三峽铁人”称号的英雄团长王同义。近年来,有大量作品被推送新华网。共拍出电视专题片近两百部。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十二部,省级电视台播出五十部。现经商,任影视传媒公司总监、中文、新闻、哲学硕士生导师。

沂蒙山下铺路人 (报告文学)
作者/白作先
第二章、还是当年英雄连
读者,在参加兖石铁路建设队伍中,有诸多英雄连队。他们的前辈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在这里不能把这些连队全介绍给你们,就向你介绍铁道兵第一师一团一连吧。这个连,就是以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名字命名的“杨连弟连”。仅管连长換了一个又一个,战士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杨连弟连”这个名称没变。铁道兵是在兖石线上兵改工的,改工后的称号还是“杨连第连”。只是在编制上,成了铁十一局一公司一队。直到2022年,“杨连第连”才更名为“杨连第队”。
让我们把时间推移到1982年初吧。
(这是在朝鲜战场杨连第牺牲后,杨连第连的合影)
看,他们来了,打着鲜红的旗帜,那旗子上金黄的大字写着“.杨连第连”。红色的领章,红色的帽䘗,一张张红色的面孔。带队的是“杨连第连”第八任连长李云龙。他墩实得象一座小桥墩。紫红色的脸庞,两手老茧,两个脸颊朋显地陷进了两道小深沟。那是常年累月戴安全帽,让帽绳勒的。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他们高唱军歌,向现场走去。
王云龙是多么地自豪啊,他们志在四方修铁路,这些年来,已修建了90座特大桥。他将带领“杨连第连”,在沂蒙山下再立新功。

可是,突然遇到了新情况,铁道兵要撤编!全连战士一脸茫然。
夜深人静,王云龙独自走进了连队荣誉室。那面面锦旗,张张奖状,此时都变成了团团火在烧着他的心。对着杨连弟的遗象,他百感交集。流泪喊着:“杨连第登高英雄连,竟然要脱军装了,变成工程队了。现在士气低落,施工进度下降,我该怎么办?”
门“吱”的一声开了,走进来的是指导员陈樵。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脸,是个很稳重的人。他心里很清楚,在这个时候,连队能不能提高士气,可要看他这个一连之长啊。
他语重心长地说:“连长,你不能这样。兵法云,士以气胜。士气从哪里来?要从我们干部这里带出来。强将手下无弱兵。要是你变我了弱将,那我们还是登高英雄连吗?”
指导员的一番话,让李云龙安静下来了。他抬起头,坚定地说:“对,咱这个连,不能搞出一副拖泥带水的样子,让人家笑话。从明天起,我自己要先振作起来。司号员!”“到!”司号员立正答到。王云龙命令道:“吹紧急集合号!”
“嗒嗒嗒嗒!”尖啸的集合号声划破夜空,连队战土列队紧急集合了。王云龙大声说:“同志们,我们是什么连?”“杨连第连!”战士们齐声回答。王云龙说:“知道就好,就算是脱了军装,我们还是英雄连,一定要在兖石线打个漂亮仗!”
第二天,王云龙带着战士们斗志昂扬地上了工地。当时他们担负白马河大桥施工任务。这里是一片沼泽地,要在这烂泥塘里打桩。那几十吨重的钻机在烂泥中移动一次可不容易。要铺好枕木,架上钢轨,然后慢慢地推移。战士们每天光着脚,在烂泥中滚来爬去。担着担子清理烂泥。肩膀压肿了,掉皮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有一次正在作业,泥池里的泥浆泵被堵住了,欢叫的钻机停了下来。
怎么办?王云龙把工作服一甩,就跳进了烂泥潭中去清理泥浆泵中的堵塞物。那是一丈多深的泥水啊,可是有生命危险的。可战士们见连长都跳下去了,黄润银、罗恒林、闵士敏几个战士高喊着:“连长!”就一个跟着一个地跳了下去。任凭泥水往嘴里灌。他们硬是把堵塞物清理出来,现场又生龙活虎般开始施工了。

7月14日夜,白马河大桥灯火通明,紧张的桥灌注正在进行。突然“轰隆隆”一阵闷雷,飘泼大雨哗哗地地倾泻而下。顷刻间,战士们个个成了“落汤鸡”。
“连长,咋办。撤吧。”一排长抹着脸上的雨水说。
“滚蛋!”王云龙骂娘了。他吼道:“如果现在撤下去,刚打成一半的混凝土就全报废。这座桥墩就要炸掉,会给国家造成数万元的经济损失,你不懂吗?下刀子也不能撤!哪个当逃兵,我敲断他的腿!”
一排长挨了骂,赶紧去组识全排突击了。王云龙推着装滿混凝土的推车冲在最前头。他真的成了雨中蛟龙了。指导员陈樵站在桥墩上大喊:“同志们,发扬登高精神,学着王云龙连长的样子干。我们是杨连弟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副指导员王国彬推着车子冲上去了。
副连长朱言太推着车子冲上去了。
全连冲上去了!
风雨啊,再猛烈些吧,为英雄的杨连第连助威呐喊!
突然一个惊雷,高压线断了。工地一片漆黑。搅拌机停了,大吊车停了!这时,只听王云龙大喊一声:“手电筒!”六只大手电筒打开了。
“人工搅拌!”王云龙命令道,“副连长,去命令勤杂班也上来搅拌!”
人工搅拌代替了代替了机械拌,手电简的光柱代替了探照灯的。灌注一分钟也没停。凌晨四点,终于完成了任务。

暴雨浇不垮杨连第连,烈日也晒不倒杨连第连。八月份气候十分炎热。在桥墩的模板中,捣固混凝土是最艰苦的了。人要在几十厘米宽,四米长,八米高的模型板里作业,周围是密密麻麻的钢筋网。稍有不甚就会撞伤。下面有发热的灰浆,上面有烈暴晒,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真象座“老君炉”啊。在里面作业只能弯着腰,上面灰浆直往下掉,顺着安全帽流到人身上,腐蚀着皮肤。每个人的脚都让水泥泡烂了,他们在模板里昏过,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英雄的杨连第连,他们在兖石线上修建了平邑大桥,温水河大桥,白马河大桥,疏解线特大桥和两座中桥,荣立了集体一等功。他们无愧于是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后来人啊!(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