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围屋话“牛耕”
作者:刘弼德

初夏的一天,我随同龙南市作家协会的文友们来到南亨西村。在西村金岗围,围屋大厅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守本分耕读第一,尽人伦孝友具先”。此对联迷住了我,我反复看了几遍。“耕读第一”四个字,使我脑海里浮现出“牛耕”时代的一幕幕动人画面……
提起牛,我们都会想到牛在田里耕种任劳任怨的形象。一幅幅迷人的动态图画,一道道清香的泥土沟畦,积淀了深厚的客家“牛耕文化”底蕴。
“过年过年,吃了两个烂粄贤(年糕类),犁耙辘轴就下田”。过年,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声声祝福语中落下帷幕。年后,大伙第一考虑的是农事问题,一年的饭碗全落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牛耕”时代,大伙对耕田非常有考究。
有吃冇吃,玩到惊蛰,惊蛰一过,冇吃也要做。一年之计在于春,到了犁田下水的季节,大伙都忙起来了。首先检查农具是否完好。诸如:犁、耙、辘轴、牛藤、牛轭、牛绳、牛嘴笼等等。能修则修,不能修的则添置新的。此外,各种农活都是一门学问。
犁田,是农事耕作的先声,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耕工夫。犁田操作的功夫在于驶牛和使犁,既有技术也有技巧,牛要驾驭得老实肯干,听从使唤,犁要犁得轻松稳当,田面平整,沟畦分明,不留田角,整块到位,这是检验犁手技术的五大标准。
犁田有很多方法和诀窍,大部分走向是逆时针完成,最后一转或两转叫打左犁,是顺时针完成。
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卷心犁”,另一种是“分心犁”。卷心犁是走两犁中间留一犁,然后第三转犁穿中间的一犁。“分心犁”就是将犁脱的泥坯往两边分翻,分两边走犁,将田中心的生田块犁好分成两畦,犁完后,中间就成一道沟,这就是“分心犁”法。有经验的师傅会“识田下犁”,从中选择“卷心犁”或“分心犁”。
熟手与生手犁田区别非常之大,熟手比生手可快一半。曾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跟这有关:有一天,一家刚谈婚的女婿,来到丈母娘家帮犁田,一个早上犁完了一亩多地,在屋场里受到了大伙的夸奖。当时,这女的用客家山歌的形式唱道:心肝哥哥唔怕苦,清早犁完一亩土,阿妹煮朝等你归,炒碗炒春(蛋)补一补。
耙田,分为两道工序,即粗耙和细耙。耙田功夫比犁田功夫更真更精,那些耙田高手定是“耕田师”。
耙田功夫也同样在于驶牛弄耙,耙手耙田时,左手掌上昂上把耙杠,兼牵牛绳与拿牛鞭,右手压抉耗杠,耙田走法与犁田的走法有同有异,走向相同,走路不同,犁路分畦,耙则分路。
粗耙,也就是第一耙,又称耙粗坯,是用铁耙。粗坯田水要适度,水太满会影响耙手视平线度,难以准确把田耙平。耙田也是从田右角下耙,从右往左在田周边走耙一圈后,又从起始点起走第一路耙,第二路耙就要着手留出小于两个耙路位,正式进行“开一路,盖一路”的走耙法,开开盖盖,盖盖开开地行驶耙田功夫。一般都是先横后直,铲高填低,使土松散,使田平整。
细耙,也称做田,是用木耙。做田有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将粗耙的田再翻犁一遍,叫“撬田”;第二道是真正的细耙整套流程,细耙的走耙,开耙路,盖耙路,与粗耙一样,只是更认真,标准更高。做到田平泥碎,水平如镜。第三道工序是用八尺小木梯把做好的田横竖拉一转,也是开路盖路,反复把田蹚平,叫“拉开(梯)子”。是细耙后的“精加工”,为早稻插秧铺路。
行行出状元,那个年代,如果年轻小伙子在做田方面做出了花,当地人就称他为“做田师”,又快又好,做出来的田块像镜面一样平。有人编了山歌赞美“做田师”:“阿哥做田快又平,阿妹开(梯)子拉不蠃,阿哥文武都来得,带上铺盖好难寻”。
打辘轴,是早稻收割后,有很多稻草撒在田里,必须用辘轴才能把稻草压烂,打辘轴关键是看田是否烂不烂,一般是女人打比较适宜,因为体重较轻,水牛更没问题,如果是黄牛,一个大男人站在辘轴上,会拉不动。打辘轴和耙田一样,都是开路盖路,高的地方站在辘轴上的前脚踩重一点,泥自然就会填到低的地方。辘轴走向都是先横后竖完成,辘轴完成一次叫打完一盒,一般是打三盒完成。
那年代,对文武双全的人,大家喜欢这样称赞:挑、提、打,上山捡柴把,犁耙辘轴,图墙画壁。
再说说教牛。牛满岁后,无论是黄牛还是水牛,都要教其耕田,这叫“担耕”。教牛时间,一般选为天气晴朗的春天,早晨为佳。教牛前,要先穿牛鼻孔,上好牛鼻圈,叫“开鼻”。而后,就象启蒙老师教学龄儿童识字读书一样,既要关心爱护,又要认真耐心。
一是要选个黄道吉日,吉日行事,功到事成。二是选好教耕的田块,要挑一丘较大的,且有明显四个角的田块。
教牛要有两人,一人扶犁,一人执“荐篙”,“荐篙”就是一根竹子,夹在牛鼻圈上,代替牛绳,边犁边走。牛能听懂人话,所以教牛时一定要说这些话:快走、走直来、转角、开路、呃(停)。连教三清早后就要放掉“荐篙”,用牛绳了。也有极少部分牛,非常难教,一天一个样,大伙都称此种牛为“翻篙牛”。一般的牛,不管是水牛还是黄牛,教三清早后,自然就知道上路犁田了。所以有人会用“牛教过三清早都晓得转角”这句话来教诲那些做事愚笨的人。
一年要用牛耕作的时间不超过四分之一,剩余的四分之三时间就需要放牛,当地人叫“长牛”。长牛一般是小孩与老人的事,这些有劳力的六十多岁老人,带着不上学的孩子们,每天把牛放上山,一放就是一天,傍晚时刻才会把牛赶回牛栏。牛主要靠到外面吃草。还有就是每家都会备好“牛粮”,就是晒干的红薯碎片、稻草等。这些牛粮主要用于牛下田干活时充饥,再就是寒风雪雨的天气,不能放牛时,就用牛粮。
“长牛有瞭(玩、休息),长马有骑,长羊跌坏膝头皮”。那些放牛的老人们经常唠叨此话,意思是长牛是非常轻松的,把牛放上山上,就可以到大树头下乘凉聊天。长马就可以骑马,放羊就不一样了,每逢下雨,羊会发惊,放羊人经常追羊追得跌倒自己。
如果是小孩子放牛,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要赶牛回家了,突然找不到自家的牛,就会发慌,甚至会哭。大人们听到后就会安慰道:“长牛细得莫发慌,日头到岭有月光,月光到岭有灯盏,灯盏倒了天了光”。意思是告诉孩子们,不要慌,牛到山上过夜没关系。
以前耕田靠牛,现在耕田靠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打田机、收割机等,都进入了各村组,耕田不需要太多的劳力了。“牛耕”劳作,成了人民心中美好的记忆。
刘弼德,1965年7月出生,江西龙南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桃江乡中源村村会计,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龙南市桃江乡蔬菜办主任。喜欢用文字诠释诗意,诠释生活。
(图文供稿:刘弼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