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六:
作者/宋今声 
今年84岁的李淑珍,出生在内蒙古科左中旗胡兰花乡贝子爷窝棚。12岁随父母迁徙到双辽县新立乡双龙泡子。在双龙村小学念了两个半月书,父亲李玉春就叫她退学看家。李玉春沏茶不喝“落地水”,就叫李淑珍拎着水壶从井沿打回水来,挂在支架上用秫秸烧。
那时候,他们李家班子在当地很有名,李玉春吹打弹拉,主持“文场”,李玉才唱上装“包头”的带徒弟。利用农闲季节,十里八村跑班子“唱蹦子”。
村里成立了剧团,团长荣彦发看李淑珍嗓音好,就建议李玉春说:“让你的烧水丫头学戏吧。”李淑珍继母听说以后,立即阻拦:“不能让她学戏,学会了,天底下就搁不下她了!”
但是,活泼心灵的李淑珍,天资聪颖,从小就喜欢唱戏,演员们在剧团里大声唱,她在外屋地用秫秸棒打着茶壶,小声学唱。父亲见了,大声骂道:“败家的丫头,这不把茶壶打坏了吗?”挨骂归挨骂,李淑珍照学不误
当时剧团里8个演员,4男4女。他们在屋里唱《西厢》,李淑珍就在外屋地学《西厢》,3600句,他们学会了,李淑珍也学会了。《兰桥》和《杨八郎探母》,也都是这么学会的。就这样,李淑珍硬是被团长拉进了剧团,与表弟王恩江一付架,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淑珍开始一点点地看书识字。
虽然已经成为剧团演员了,但是,家务还得照常做。有一回,因为起的太早,外屋地满屋热气,加上灯光太暗,淘米沥水,她不小心把高粱米裹进了泔水里,继母发现以后,把米抓在手里给父亲看,说:“你瞅瞅这个败家的丫头,把米倒进了泔水里,多败家!”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拽过女儿就是一顿打。
李淑珍16岁那年与18岁的冯书良定亲,并与他唱一付架,不论是“小帽儿”,还是正戏,基本是同时学、一块会。1959年1月,他们结婚了。婚后第三天,婆婆就不再让李淑珍唱戏了。回到家里一看,炕琴没了,一问,说结婚时借老丁家的,叫人家抬回去了;5天后被褥没了,也是借人家的,叫人家抱回去了;13天后炕席没了,说卷起来卖了。婆婆还说:“等你汉子挣钱了,自个买吧。”没办法,李淑珍在炕面子上糊上了牛皮纸。
老公公是四类分子,磨米磨面,生产队不让使毛驴,李淑珍就和老公公抱着碾杆推,三斗高粱,一推就是小半天。村里人见了,说:“老冯家小媳妇挺要强,剂子不大,挺有钢条。”
五年以后全家搬进郑家屯的时候,冯书良一头挑着50斤高粱米,一头挑着柳条包。大儿子冯立平6岁,过辽河怕淹着,就顺着铁路洋桥过来,听见火车来了,就急忙躲进“救命鬼儿”。
到郑家屯两个月以后,李淑珍生了第二个孩子冯丽华。当时租干妈老王太太房子,她看不上李淑珍,还说她“偷嘴”,背后挑唆冯书良离婚。开茶馆有个老蔡太太,心地善良。有一回看冯书良哭了,问:“咋地了?”
“干妈不让住了,说我媳妇偷东西。眼看要生孩子了,咋办呢?”冯书良无可奈何地说。
老蔡太太说,你把你媳妇领来,住在我家吧。于是,他们一家搬进了蔡家茶馆,每月房租4元钱。一个月后生大丫头。七天以后,李淑珍娘家爹妈和婆婆打架,被撵了出来,没有办法,也来了郑家屯和冯书良他们住在一起。后来,李淑珍的母亲和茶馆蔡老太太拜了干姐妹儿,还退了3个月房租。
老蔡太太和冯书良说:“你媳妇太好了,勤快会来事儿,我把她当自个闺女。从现在开始,你们想住啥时候,就住啥时候。”她的两个儿子蔡少德和蔡宝禄,对待李淑珍如亲姐妹。在蔡家住三年,他们“一个锅搅马勺”,一起吃饭,不分你我,生活的十分快乐。
那时候,冯书良一个月挣28块钱,生活将对付。刚稳定下来,三小叔子冯书杰考上了高中,来到郑家屯住在哥嫂家。
女儿四岁时,他们搬到了老市场老王家茶馆对门,租的是厨师张庆的房子,每月房租6元。
“文革”走“五七道路”,李淑珍随冯书良又回到了新立公社,冯书良被分配到学校上班,李淑珍在生产队里干活。
那时候生产队规定,社员每年必须出勤超过200天才能分到柴火和口粮。下乡第二年,李淑珍生冯立刚,第三年生冯立强。生冯立强三天以后,李淑珍跑了15里地,撵了三个屯子做了绝育。年末差3天不够200天,生产队不给口粮和柴火。李淑珍跑到大队叫喊,不给口粮,我就生孩子!吓得生产队给了口粮,但是没有得到柴火,因为苞米秸秆已经分没了。没办法,李淑珍只好领着孩子们在野地里捡柴禾烧。为了生活宽裕,李淑珍每年还饲养两头猪育肥卖了,填补家用。
虽然生活困难,但是,李淑珍对二人转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步。没有扇子,掰个苞米叶做扇子偷着练。揣摩表情,没有镜子对照,就拣一块玻璃片立在锅台上对着唱。有一回光顾唱了,灶坑亮荒不知道,烧了裤脚子。她觉得,自己的命运与二人转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通过演二人转和自己的心上人结为终生伴侣,又满足又幸福,比起姐姐的命运强百倍。
姐姐李淑云14岁那年,爹妈包办,嫁给了比她大27岁的农民王发,婚后憋屈,最后喝药死了。19岁的妹妹李淑琴,聪明伶俐,冯书良时任地方戏团长,准备留她在团里学戏。父母包办,硬是嫁给了继母兄弟小舅子(差辈),也是不随心,婚后闷闷不乐,不久就喝卤水死了。
妹妹死后,李淑珍精神恍惚,把冯书良吓坏了,怕她寻短见,就领她出去“走穴”。白天“打地儿”,晚上唱戏,先后到过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在桂花乡东乌兰,连续唱了三天三宿。桂花乡三好村兴点戏,非让她和儿子冯立平唱《大西厢》,说,你们要是唱好了,留你们6天6宿,还杀猪。《大西厢》3600句,唱全了,需要四个半点。天黑开始唱,一直唱到下半夜。第二天,生产队果然杀了猪。在双辽山镇五棵树村,没有电也唱了五天五夜,舞台搭在车棚子上,上边拉着铁丝,铁丝挂着沾着柴油的棉花团子,群众喜欢看,他们坚持演,就这样,一连演了五天五夜。还有一个要求更苛刻,就是观众点出一出戏,不用排练,临时搭配上,就得能演会唱,否则就得“散帘子”。
在怀德县一个农村住下以后,中学校长点了《苏代陪妹》和《古城会》,唱了大半宿,名声传了出去。这下子可坏事了,引来了两伙戏班子。当地组织者非要三伙同时开演“对棚”,观众多的留下继续演,没人看的就得“起夹子”走人。周围十里八村闻讯来了近千人挤着看。为了保住名、站住脚,谁都十分卖力气,观众来回跑着看,场面十分壮观热闹。最后通过老队长出面协商,每个戏班子选出两个节目,集中一个舞台唱三天,大家才“握手言和”。
在外奔波也有难堪尴尬的时候。李淑珍领着儿子冯立平在外跑野台子戏,对外谎称是婶母和侄子关系。到乾安县,那个地方喜欢看“粉戏”,舞台上越逗越好。他们点了《西厢》《冯奎卖妻》《密建游宫》,在舞台表演时,她和儿子没逗起来,没“分眼儿”“吊膀子”,观众不过瘾,遭到“戏皮子”质问:“你们这是咋唱的啊?两个人站在那像个木头橛子似的。”李淑珍无奈哭了。后来还是知情人给解了围:“人家是亲娘俩,能给咱们唱就不错了,咋对口说磕碜话啊?”
采访说到这,李淑珍又流泪了。她说,在外拿着呱嗒板子“吃张口饭”不易呀。道出了活跃在农村文艺舞台的草台班子的艰辛与苦衷。在使二人转艺术得到了发扬光大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丰厚收入。
李淑珍发誓,姐姐妹妹都死了,自己一定活出个样子来,下决心在二人转艺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她根据多年的舞台经验,搜集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二人转剧本《王允定下连环计》上下集。有的字不会写,就请教付文观。经过十几年的演出完善,终于在2003年写成了《连环计》。
十年动乱期间,他们住在新立乡,周围一些二人转爱好者因为没有剧本,都纷纷来到李淑珍家求教学戏,家里人不断,有的还拎着礼物,如开河鱼、迎秋烟。1979年回城以后,双辽县举行全县民间艺人资格考试,她凭借掌握的剧目多和熟练地演技、扎实的功底以及标准的表演技巧,所表演的《杨二舍化缘》获得全县第一。文化局刘文清局长对她说:“小李子,你参加剧团吧。”李淑珍没有答应,怕孩子小,没人管理,在外头学坏。刘文清听了,“哎呀”一声,表示十分惋惜。
双山文化站成立剧团,经过付文观介绍,受站长丁富成约请,李淑珍出任团长。这回她尝到了“当官滋味”,演员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素质七长八短,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堆蛤蟆”,有了机会,都想“叫唤几声”,她得出的结论是,“宁管千军万马,不管二人转俩”。当了半年,主动“下岗”了。
1981年落实政策,李淑珍被安排到双辽县化肥厂当工人。1983年退休。在这期间,李淑珍与双辽市地方戏名角“小黄丫”“小艳秋”“小艳舫”联袂跑班儿。在舞台上,他们三个人大多演“上装”,李淑珍演“下装”,尽管忙得脚不沾地儿,但是,她也不觉累。成立“小百花剧团”,李淑珍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一员。第一个戏演的是《包公铡陈世美》。
如今,李淑珍虽然年逾古稀,但是,对二人转的艺术研习劲头不减当年,还和老伴儿冯书良一起收了十几名徒弟,使二人转这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的传承普及。
天气晴朗,没到傍晚,李淑珍和老伴儿冯书良拿着乐器,来到“月牙广场”,在小凉亭里和大家一起唱二人转小帽和流行段子,成为月牙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时候,我也是其中的观众。人群中有人见了他们的精湛表演,赞叹道:“看看人家老两口,乐呵一辈子,真正的‘把欢乐送给大家,健康留给了自己!’”
2023年3月5日

宋今声,乡土作家。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第二部百首辞赋集《赋满家园》业已定稿,正在联系出版事宜。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辽河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