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五:
一经挚爱未曾轻
——访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冯书良先生
宋今声
2023年3月1日,我们踏着明媚的春光,来到了冯书良老先生的寓所。未近门首,冯老先生早已等候在家门前。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脸慈祥。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一楼他的家。寒暄之后,我们便聊了起来。
今年86岁的冯书良,1937年生于双山县(双山镇)。因为家庭人口多,冯书良小学毕业以后,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谋生。1956年农村合作化以后,城镇疏散闲散居民,他家名列其中,举家来到了新立乡双龙村,被安排在“道德会”老房子居住。由于家庭人口多,住不下,冯书良就经常“找宿”,住在界壁儿的老荣家。
荣家老大荣彦发是村团支部书记,在村里组织个小剧团,演员大多是民间艺人,表演传统老节目。这年,17岁的冯书良,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和表演天赋,歌曲唱段,一听就会;做派身段,一学就像。所以,他就被吸收进小剧团,干完活以后,就上村小东岗万发坨子排练节目。后来,成为冯书良岳父、会吹喇叭的李玉清和叔丈人李玉林也在剧团里。他们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排练节目。先后表演过自编自演的“人民公社好”、“大跃进好”等说唱节目,还学了几出戏,有《杨八姐游春》《白蛇传》等。
那年月,冯书良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他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双龙村变成了高级社,有八个自然屯,农闲时节,小剧团就轮流到全村演出。有时还应约到外村演出。
后来,双龙五个大队成立了山丁管理区,区里成立剧团,设在双龙泡子八队猪场子,全村各家的老母猪都赶到猪场子统一饲养,集体办酒坊,发展饲养业。第二年,管理区合并为双山公社,冯书良被调到双山剧团。这期间,经人介绍,冯书良和李玉清女儿李淑珍定亲。
1959年1月24日,冯书良与和他同岁的李淑珍结婚。这年冬季,冯书良又回到了猪场剧团,在猪场当会计,业余时间参加文艺节目排练和演出活动。
全县汇演,县文化馆派周作斌和吴学忠来剧团作艺术辅导。他们早就听说新立有个冯书良,有文艺表演天赋,就让他唱几段听听。冯书良唱了几个传统段子以后,周作斌和吴学忠听了,大加赞赏,都说是个好苗子。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表演,冯书良被选进参加汇演的团体里。当时剧团有个二人转本子,叫《春姐劝娘》,他们指定冯书良和于秀兰表演。
当时县里有个二人转剧团,县文化局文化艺术股股长张文兴和张宝山,领着剧团团长李荣选人,挑选农村文艺骨干。正赶上冯书良在台上演出。演出结束后,张文兴到后台找到冯书良,问他哪里的,会几出戏。冯书良如实回答。
张文兴又来找冯书良,说:“现在二人转剧团缺人了,你能不能给‘垫个码’?”
作为临时替代演员,冯书良一连参加四天演出,每天四场。演出结束后,张文兴对冯书良说:“小冯啊,你来地方戏吧。”就这样,冯书良被选进正式文艺团体,和他一同来到剧团的还有于秀兰、于春珍、闫宝琴、刘殿友。每月工资28元。1960年转正为演员辅助级,工资34元。
冯书良有自知之明。自己虽然有了“正果”,但是,过去在农村所谓的剧团,只不过是当地组织的自娱自乐的草台班子,与专业二人转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解决“量调”“倒字儿”和发音不准问题,以达到发声吐字“字正腔圆”,他经常向专业演艺人员请教,其中“叨扰”最多者,是关英华和马俊荣。至今提起,冯书良仍不忘怀。
1964年全省二人转工作会议在梨树县召开,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在会上传达了上级精神,从今往后,革命舞台不许表演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梨树学习一个月回来以后,工作紧张起来。
1965年地方戏和评剧团合并,成立了文工团,大约20人,不再演古装戏。“文革”军管,文工团到那木斯干校劳动一年。1969年末,干校不存在了,走“五七道路”,有的被分配到百货商店、饭店和工厂。冯书良因为父亲旧社会曾经当过28天警察,成为“黑五类”子弟而走“五七道路”,回到新立乡双龙村八队,公家还给盖了三间房。和冯书良一同下乡还有关英华、马俊荣、马静涛、贾明哲和高崇山。
1972年“五七战士”就近分配,冯书良被分配到新立中学做总务。学校成立了木瓦班,冯书良带领学员们走出校门到各村揽活,挣了不少钱,还清了学校债务。
1979年县里要成立地方戏剧团,县文化局长刘文清和副局长李毕东想起了冯书良。有一次,冯书良到县里办事,住在工农兵旅社,李毕东来到旅店,找到冯书良,对他说:“县里决定成立二人转剧团,准备让你出任业务团长。”看冯书良在犹豫,李毕东说:“你回家好好考虑一下吧,我听你信儿。”
冯书良回到家里,把县里让他回去的事和家里人说了以后,孩子们纷纷抱着他的大腿,央求:“爸爸,咱们回去吧。”就这样,冯书良一家又回到了郑家屯。
1979年双辽县组建了地方戏剧团,冯书良任团长,张卓猛任书记。全县招学员40余人,他们虽然热爱文艺,基本条件较好,但是,基础知识差,需要培训,从头学起。冯书良对刘文清局长说:“咱们是办剧团啊,还是办艺校啊?”刘局长说:“边学边演吧。”这时候,“小黄丫”(黄桂芝)、“小俊舫”(杨桂兰)、“小艳舫”也回来了。
冯书良既是团长,又是演员。每年与剧作家付文观合作一次,1979年表演他的二人转节目《邻里和》获得四平地区表演二等奖(与小艳舫合演);1980年和小艳舫合演《棒打薄情郎》获得四平地区一等奖;与曹丽华合演的《珍妃传书》获得四平地区二等奖;1987年与梁学华合演《关公月下盘貂蝉》在全省二人转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1980年全省二人转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双辽召开,有名气的艺术家各展风采。冯书良与小艳舫合作《包公断太后》“三节板”转“五嗨儿”,受到二人转专家那丙辰的赞赏,说:“我们作曲的都很难处理‘二度转调’,你们轻松熟练地过度得很巧妙。”后来,那丙辰回到长春给省艺校讲课,列入“三节板转调”教材。同时,还在省广播电台“艺术欣赏”节目里进行了详细介绍。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冯书良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因日臻成熟而名声鹊起。1983年他与小艳舫合作演唱的《张郎休妻》,在四平地区二人转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1986年,二人转剧团解体,第二年,50岁的冯书良退休。虽然已经退休,处于艺术巅峰的冯书良没有赋闲在家,他决定走出双辽,到群众最需要的文化生活当中去,体现自己的艺术和人生价值。于是,他和老伴儿李淑珍,拎着一把二胡,一副呱嗒板儿,到处“走穴”,闯起了江湖。他们几乎走遍了东北各大城市。
人在他乡立足难。冯书良则到处“吃得开”,用他的话说,“人不亲,‘七块板儿亲’。”1988年,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十几个人的小剧团,并在辽宁省阜新新丘煤矿站住了脚。
新丘煤矿有一个小剧场,能容纳200多观众。冯书良他们在新丘演出一个多月60多场次。演出惊动了阜新市委。有一天,剧团住处来了两台大客车,说要看看戏。冯书良招待了他们一场,前排座位全部免费给了客人。第二天新丘剧团团长和书记请冯书良吃饭,说了合作意向,请冯书良每天给他们剧团上课一小时,全团管吃管住,演出“五五”分成。参加学戏的学员里,就有后来走红的黄晓娟,冯书良亲授她《回杯记》,黄晓娟和张立新合作,演出效果很好。
在阜新又演出两个多月,马书记把冯书良叫到他的办公室,说:“一会儿韩部长找你有事。”
市委宣传部长韩部长和冯书良见面后,对冯书良开门见山,“我们想招聘你,条件,你原来的职务不变,工资加两级,家人负责安置,给住房,正式调转。”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未成。
身为二人转艺术名家,冯书良从来没有把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视为己有,在活跃文艺舞台的同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来自省内外慕名而来的二人转爱好者,新老徒弟,二十余人。现在,他们有的活跃在本地文艺舞台,有的成为当地文化骨干。就在冯书良从阜新回来的第二年,阜新剧团来双辽十多人,住在宾馆,要求冯书良给导演《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和《焗大缸》等剧目。他热情接待,悉心教授,让远方的同好们热切而来,满意而归,体现了双辽人的好客淳朴性格。
冯书良从17岁开始涉足二人转艺术,六十多年来,无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他从来没有中断对二人转艺术的揣摩与研习,并且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上,结合其他舞台艺术,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上硕果累累。2004年,在市文化馆的支持下,冯书良开办了“冯书良二人转艺校”,第二年,在全市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奖和组织奖。在“喜迎十九大,精彩二人转”和吉林省第四届、双辽市第五届文化节系列文艺表演活动中,先后荣获双辽市首届二人转大奖和二人转表演艺术终身奖。2017年,在冯书良和老伴儿李淑珍八十大寿来临之际,他们参加了吉林电视台组织的《二人转总动员》老年组擂台赛,分别获得四平赛区十强赛“十强选手”,所表演的二人转小帽《小逛庙》,受到一致好评,并与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董伟等名家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成为艺坛佳话。
冯书良与李淑珍育有三子二女,各有所成。步入晚年的冯书良,生活幸福,康健安逸;置身夕阳,文心灿烂,对二人在艺术的追求,不减当年。由于年事已高,虽然很少登台献艺,但是,仍然倾心于不老的二人转艺术当中。对本市和外地前来求学学艺的二人转爱好者,一律免费教授,有的当天回不去,还免费提供食宿。
采访结束,冯书良老先生挽留小酌。席间,只见老先生对红焖肉“情有独钟”,并告诉我:“鸡鱼肉我不喜欢,一辈子就是猪肉没吃够,觉得啥也没有这个香。”
他老伴儿李淑珍插话说:“能吃肉,顿顿离不开呀。”
谈到成就,冯书良老先生对我们说:“我这一生能够结缘于二人转艺术,多亏党的领导和组织培养,还有许多老师同行的关怀帮助。我希望业余文艺爱好者,能够立足本地,歌唱好自己的家乡美好生活。专业文艺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农村基层,歌唱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体现好自己的文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