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写我
作者:吴振锋
朗诵:伊 兰
也许只有到了一把年纪的时候,有关艺术、人生的种种才能想得透彻。我肖鸡,故我有“司晨”的宿命。眼前一似觉知到了东天的鱼肚白,于是,我准备引吭高歌。因为书法。
弹指一挥间,我习字也有三十多年了。对于艺术,我敬畏,我也当真。我用生命的泰半时间来写字。文字的书写成为了我每天的功课。一个人,把生命燃烧在做一件事上,这精神想来也深为自己感动。佛说一切果都来自于因。我不知道是什么因让我心无旁鹜,乐此不疲,历三十载,酣墨挥汗,寒来呵冻而未能稍自放逸。这是否是一种“执”,是一种要破的“执”。我也不知道,文字书写如何具有如此的诱引,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因”?而在我身上,又是怎样的“种子”生成了,成长了,蓬勃了,让我与书法“结缘”,以至于我有时不免厌憎,她着实占领了我生命的、心灵的、思维的空间。但又怪不得谁,一切都是本愿。这完全可以归因于一种自觉,一种自我的选择。

比如,我的隶书,没有人规定我非得写或者非得写成这样。说“非得写”是一种兴趣使然,这里边有天性。说“非得写成这样”,则大多是因了后天的“习得”,是学习、借鉴、较比、筛选、涵化、养成的结果。我生也有幸。假如处在六十年前,九十年前,我相信,不是战争,就是瘟疫,它们都可以让你写不成字,更毋庸说写成怎样。假如处在一百年前,我的隶书注定不是这样写的。因为那时候,一切墨迹手写的隶书都还在地下躺着,即使王侯将相也看不到,况乎我辈草根书生。
更何况,我们较比隶书的书写方向其参照系不光是摩崖、庙堂的刻石,更有简帛的墨迹。甚至,东汉的朱书陶瓶,就放在我的案头。我相信“古物有灵”,这些活生生的文化标本让我真实不虚地看到两千年前人生命书写的鲜活状态,轻而易举就把一些时髦的比如“魏晋才有书法”这样流行的“魅”给“祛除”了。当然,破“遮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尔,我知我幸,我才心存感激,感恩时代,感恩天地万物,感恩师长友朋。总之,感谢书法,以及书法予我的一切。
1947年,海德格尔写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他在这封信中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这个家里,住着‘人’”。这话委实难懂,却有意味。所谓“人”居住在语言所构筑的“家”里,乃是说,在本源意义上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并不是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里的“什么”,不是由“我”决定的,而“什么”,本身自有生命。于是,海氏另有一言,“不是我说话,而是话让我说”。翻译成书法,我觉得一往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在搞书法,其实,这很片面,甚至是错的。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搞”书法的时候,你反而受书法的宰制,反而无如你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地纠正你的“执着”与“偏见”,听任书法对你的书写。也许,这才是书法的真相。一直到知命之年,我才有此醒悟,迟乎哉?不迟也。于是,心平而气和。燃一炷香,放一段音乐,任由文字对自己的书写。如此,累月积年,积久成习,反而觉得一个自在,也便不知其苦,以苦为乐了。书上说,汉时的文吏,“以刀笔为耒耜,以文书当农业。”其实,如今的自己与三十年前握犁把的自己,本没有任何不同。再说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到汉代,文字成为一切生成变化的枢纽和力量,而文字能力,便成为判别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最佳指标。借力于文,人亦获得某种神圣性。及至今日,这种以文字而文学的文化价值观从本质上说一仍旧往,并无太大的变化。而人的“文”之“化”, 即人文化成是一个生成养成系统,在人是一个层积的过程。这是文化“自性”使然,而书法则是最好的法门。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道沿圣以垂文”是也。孔子“文胜质则史”,就涵有这个意义。西哲黑格尔说一切艺术都是在朝诗发展,具有诗的性质,证之于中国诗性文化,这话也很对。书法的道统亦在于斯。
书法写我还存乎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有关艺术本体,要我去思。而人类任何“思”,都不是“空想”,因之,又进尔诱引你的阅读,你须在与古今中外先贤大师的心灵对话中去寻找。因此,阅读已然成为一个书法家或文化人的生命之需,或者,是生命的部分,而且,这种阅读几乎与知识谱系,知识价值亦无关,所以,与知识的携带生存更无关。古人所谓“黄茅白草,一望即是”是指说那种思想与艺术上的“贫”化,而这光景今日尤甚。我想,根本的原因怕是“进食”的问题。
书法“写”我,几十年真实不虚。这种书写,有时是抒情地书写,有时则是激烈地雕刻。抒情,如雪里芭蕉;激烈,似火中莲花。尽管这种书写,缓慢而诗意,且是在不知间进行的。然而,我的愿心如故,我并不追赶,一任自然。因为,我礼敬的,是我心中的“佛”。我乐于享受这种生命的温暖。
作者简介:

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1957年生于陕西商州。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曾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美术博物馆》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担任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委员,全国第二届手卷展评委,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暨研讨会评审委员,乌海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王羲之奖、首届钟繇奖、首届云峰奖、王安石奖、陶渊明奖、七届全国楹联展评审委员,第四届、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监审委员,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大展评审委员,第六届兰亭奖监审委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书法艺术中心研究员。

伊 兰
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夜语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木兰书院阅读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