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俗语
《 赏 梅 》
文/关 民
周末,春雨初霁,合肥南艳湖公园内,湧进许许多多的游客,他(她)们围着庐州隐,观赏层层叠叠的梅花,拍照留影,驻足细品,甚至有不少人还凑上鼻子去嗅花香,此情此景,无不让人陶醉。

作为一个爱梅的闲人,每年二月中下旬,我都抽空来这里漫步于百亩梅花园中,只可惜,今年没有下雪,且天气比较温和,所以,今年梅花自然就少了一点临寒斗雪,冷艳绝尘的那股劲。正如人们常说:梅花不经过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宋代诗人卢梅坡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可见,有梅无雪,就不能很好地显示梅花绽放的内涵,而只有雪却没有诗文相和,这样的梅花或许显得有点落寞了。

我隐约记得,在唐宋诗词大家中,咏梅诗词不下于百首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宋代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表达了诗人改革得不到支持,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还有王维的“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苏轼的“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陆游的“雪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等脍炙人口的美诗佳句数不胜数,它们如同梅花之暗香,千年不败,万诵不衰。

今天,我有意向喜梅爱梅的赏梅人,介绍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宋代隐士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呷,
不须檀板共金樽。

历史上对林逋的考证不是很多,他年轻时常漫游于江淮之间,中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喜欢种梅养鹤,自诩“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但他却终生未娶,一生漂泊不仕,故世称“梅妻鹤子”。他一生钟情于种梅,赏梅,爱梅,写了不少咏梅诗篇,这首《山园小梅》,就是其最为有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前两联,诗人独自漫步于溪水边,在朦胧的月色下,他被小园里梅花的幽香所吸引,借着月色赏梅,别具一番滋味。“众芳摇落独喧妍,点尽风情向小园”,开篇就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一个“独”字,一个“尽”字,把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的品性和风姿,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一副优美的山园小梅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更是把梅园的环境和梅花幽独超逸,神清骨秀的气质风韵写绝了。如果“疏影”是轻笔勾勒出梅之骨,那么“暗香”则浓墨浸染出梅之韵。

上两联皆为实写,引人入胜,极目骋怀。下两联应为虚写,诗人笔头急转,从客观上着意渲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可见百鸟爱梅之甚,一个“偷”字十分传神,而“合断魂”更是把凄苦凝重,因梅而销魂。诗人通过“禽”与“蝶”的拟人夸张手法,更加烘托出他对梅花的喜爱和幽居之乐。

尾联中,诗人将主体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诗人则从客体变为主体,感情也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转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呷,不须檀板共金樽”,其中“微吟”乃指梅花,言其淡泊雅致,寓意其味可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诗人写到这里,把自己作为“梅化”的人,在赏梅之中低声吟唱,不仅使自己的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而且也在自得其乐中,用一个“共”字,把自己的人格、情操、趣味与梅花的孤傲、冷洁、顽强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首诗正是诗人自甘淡泊的人生写照。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这样评价他:“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情骨冷无由俗”。
二月,让我们带着诗心去赏梅吧。
2023年2月26日南艳湖•庐州隐
诗 人 简 介:关民(笔名:关注、光明),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著有随笔《凡人俗语——韩新东总编手记赏析》(上、下册)和《凡人俗语——关民诗歌散文自选集》《在下一个路口等你》等诗歌集。目前,是《都市头条》“红榜”诗人。其代表作有《梨花颂》《合肥颂》《茶》《思想家(外一首)》《等待寂寞的降临》《我的诗》《钥匙与锁》《大脑》《清晨》《问苍天》《一条路》《第“六次”相遇》《马拉松宣言》《奔跑吧,青春》《中元》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2015年至今参与《窥洞》《刘将军的墓》《野村》《隔离岛上的狗》《牛王》《六号银像》等多部院线电影的制片工作。
主播简介:沈堃,昵称高歌,风雅颂经典读书会会长。中国诗歌春晚签约朗诵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男中音。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常务理事。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频道配音解说。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B级考官。央视配音师孙悦斌声音者大本营助教。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朗诵指导老师。合肥市老年大学朗诵教师。安徽新歌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