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少女心
郑瑞萍/文
贾母,史老太君,《红楼梦》里最德高望重的人,聪明、有才干、为人谦和、性格开朗……把评价人的所有好词语加在她身上都不为过,那么贾母是如何练就成这一身本领的呢?
首先要考虑她的出身。毋庸置疑,她是保龄候之女,史家更是四大家族之一,如此显赫的母家,必然增加她的优越感。况且她的父辈又是刚刚起步阶段,所以贾母在少女时代自然知道勤俭持家、迎来送往、待人处事、相夫教子等等持家之道,这在她的一生中都有体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曾经引起贾母为黛玉换窗纱的一节。贾母把自己当年的陪嫁物品,许久不用的东西都能随口拈出,并且把纱的由来历史、品种、颜色、用途等说得一清二楚,真是让令人叹为观止,就连一向自认为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自叹弗如。这些当然和贾母的出身有极大的关系,有道是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同样富裕也是人聪慧的潜在动力。
再看贾母的修为。贾母嫁到贾家,可谓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可是当时的礼教依然是三纲五常,那么这个聪慧的小媳妇也能放下身段,从孙媳妇勤勤恳恳做起,经受了无数次考试和磨砺,最后脱颖而出。什么是成功的另外一大法宝?长寿。在贾母六十多岁的时候,她就用年龄上的优势打败了她所有的对手,成了一家众望所归的贾母。这不得不佩服贾母的修为。
贾母的又一大特点是宽待下人。元春让贾母等人去寺庙祈福的时候,一个小沙弥剪烛花的时候忘记躲避到处乱撞,被王熙凤等人一顿好打,可是贾母却说“可怜见儿的”,让贾珍好好待他。真真给现场的人上了一节什么叫惜福的课。鸳鸯是贾母的丫鬟,可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要讨鸳鸯当小老婆的时候,刚烈的鸳鸯削发明志,此时的贾母果断地站在鸳鸯的这一边,维护了一个下人的名节。对“打秋风”的刘姥姥,贾母更是敬为贵宾,处处尊重,处处疼惜。
贾母说话会给人留有余地。对于一个聪明干练的贾母,谁当她的儿媳妇、孙媳妇都会有很大压力,况且贾母的丈夫贾代善亡故的时候还给她留下六个姨太太,如此庞大的家族如何能和谐共存的确有很大学问。贾母是一棵大树,她做得非常到位,该管的管,该放的放。管家的王熙凤虽然能干,但是也有很多差头和不足,这时候的贾母每次都是点到为止,绝不说破,给足了面子,同时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得不佩服贾母拿捏的精准。
贾母永远让自己的心保持年轻。她既然把权力交出去,那么就得自己给自己找乐。人生不如意事之八九,贾母也是人,当然生活的不容易也很多,那么怎么看待这些不容易就是看个人的修为。如果贾母整日沉浸在当年的艰辛和痛苦,那么就会成为令人讨厌的怨妇。如果还一味地抓权,那么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贾母当然两个都不会选,她需要寻找年轻的气息和青春的光芒。她终日和孙子、孙女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人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她的内心自然也会年轻,这就是她这棵大树常青的秘密。齐钱过生日、头上带鲜花、回忆少女趣事、要鹌鹑吃……每个事情都不大,都好像是这鸿篇巨著中最不经意的一笔,但是这些都是神来之笔,平添贾母可亲可爱的性格,道出了成功的秘籍。少女之心,真的不是嘴上说来的,是刻在贾母的骨子里的。
宝玉痛恨女孩结婚后就像死鱼的眼睛,满眼看见的都是名和利。其实,宝玉痛恨的不是女孩结婚,而是婚后的女孩失去了少女心,失去了人类最美好的纯真。这份纯真在不同的人消失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宝钗可能从开始就没有这份纯真,湘云是在许了婆家后失去的,而贾母呢?一直到去世,她都没有受功名所累,永葆了青春。她也喜欢功名,也喜欢富贵,不然绝不会让心爱的孙女元春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但是贾母经历看山又是山后,依然保持着平淡和洒脱,保鲜了少年之心。

作者简介:
郑瑞萍,七十年代生,喜欢清新宁静的生活,经常写一些散文、杂文、诗词,偶尔发表在《中华诗词》《吉林民进》《松原日报》等报纸或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