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光山
在“故道文化”发刊一周年之际,文化社记者对主编进行了一次采访。下面是采访后整理的记录:
记(记者):首先,感谢主编接受我社的采访。到今天,我社成立一周年了吧?
主(主编):严格说来,故道文化社成立还没一周年,不过,以“故道文化”发表第一期作品正好一周年了,时间是2022年2月25日。
记:你们成立“故道文化”社群的最初想法是什么?
主:我的老家后屯村是个大村子,村里能写写画画的“文化人”的确不少。为了方便老乡在一起交流学习,于是在张社长的提议下,我们就建了一个群,把他们拉了进来。这就是最初的“故道文化群”。
记:据说,前期曾经有过一个本村的文化群?
主:是的。不过由于某种原因解散了。
记:重新建立新群,又考虑了那些方面的创新?
主:一是坚持扎根本土,立足服务草根文学爱好者,二是倡导海纳百川,百花齐放。所以,既然是故道文化社群,就要大胆吸纳外村、外镇甚至外县的文学爱好者加入进来。毕竟黄河故道,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地理概念。
记:既然服务本地草根,怎么还吸纳了部分知名作家和文化宣传部门领导,出于什么想法?
主:一个社群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提高质量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动力,邀请部分知名作家和领导做顾问,就是为我们社群保驾护航,不至于迷失方向,停步不前。很多文学社都这样做,绝不是搞什么官僚或者形式主义。
记:说到社友的写作水平,很多人认为总体不高,影响了平台编发作品的质量,您怎么看?
主:我们平台编发的作品,力求推出佳作精品。不过,由于大家写作水平有限,精品确实不多。不过,如果在作品质量和社友展示机会做选择,我们还是侧重于后者。草根社友的参与,是我们社群和平台发展的动力,他们才是“台柱子”。
记:看来您的理念很对。都一年了,时间也不算短,还保持着相当的活跃度,真不容易。群里成员有什么变化吗?
主:最初,群里也就十多个人,都是我熟识的老乡老友。后来,文化群发展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如今达到一百多位了,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面,只是微信或者群里聊聊。
记:我发觉有的人,以前群里表现活跃,现在看不到发言发稿了,甚至退群了,您说这是什么原因?
主: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以前群里活跃的,投稿的,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比如身体、工作、兴趣等,如今不怎么活跃了,甚至离开了。这也很正常,我们的群规之一就是来去自由。
记:本来普通的故道文化群,怎么后来又改为“故道文化社”了?
主:记得去年暑假我们组织了“消夏作品征集大赛”。眼看要发奖了,一位老文友建议说,颁奖的时候,称呼领导“群主”不雅,还是称为“社长”好听,于是就改了。
记:您是主编,是主持编发还是独立编发?据说还有几位编辑老师?
主:正副刊这些期,大都是我独立编发的。确实也曾有几位编辑老师参与过,一是我不想给他们分工,增加负担,二来他们也比较忙,编辑不熟练,所以到现在,基本就我自己弄了。
记:您每天编发作品,还有自己的工作,别累着。
主:谢谢您的关心。其实,因为我做这活儿早已熟悉了,又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每天做上几期,从来不觉得累,反而很轻松惬意呢。
记:一周年过后,对于故道文化社发展和平台发表作品,您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主:我的想法是,不忘初心,坚持做下去,为社友们更好服务,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正刊发表精品,副刊编发平时的佳作,两个平台都利用好,各位社友都兼顾好。
记:一个敏感问题:做平台,编发作品,您有收入吗?
主:说实话,确实有,不过不多。其实每天即使不编发作品,只是平台上操作,也同样有收入。
记:哦哦。再次感谢主编接受采访,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故道文化社继续做好,明天更加辉煌!
主:谢谢您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会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