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811一1820)
童年学诗札记(1811)我素来固执地认为,但凡好诗大抵都混成真、情、理、美、象、味、韵、怪、野、色、性、趣、仙、骨、道、气、灵、梦、格、谜。关于这个诗观,我不接受任何反驳意见。
童年学诗札记(181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苦瓜和尚”石涛画竹“好野战”,清朝扬州著名人物肖像画家、名噪一时的“禹鸿胪”画竹“颇能乱”,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画竹“惟在活”,个中“野”、“乱”、“活”三个字可谓一语破题,掐中了三位大师的命门。迂怪的思维、纵放的画风、随性的墨法,特立独行,不泥一格,自成气象。走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韩东、赵丽华、于坚、伊沙、杨黎、皮旦、陈衍强、安琪、潇潇、海男、金铃子、胡茗茗等诸多呼风唤雨的诗人。藉此,童年再次呼吁所有文朋诗友,如果你想在诗坛弄出点儿波浪,在下足诗外工夫的基础上,最好粗砺些、随性些、本真些、歧义些、变态性、滑稽些,朴拙些。
我已说得够啰嗦了。我想。
童年学诗札记(1813)诗是一种带有神性原创力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她指向未来,指向神祇,指向梦境、指向真理,指向混成,指向太阳,指向良知,指向真善美,指向人性的黑洞,指向无限的无限。
![]()
童年学诗札记(1814)别不出直觉别谈诗;别不出困惑别谈诗;别不出认知别谈诗;别不出味象别谈诗;别不出情色别谈诗;别不出张力别谈诗;别不出节奏别谈诗;别不出生命别谈诗;别不出人性别谈诗;别不出差异别谈诗;别不出敬畏别谈诗;别不出缄默别谈诗;别不出神祇别谈诗;别不出妙悟别谈诗;别不出哲思别谈诗;别不出梦呓别谈诗;别不出内敛别谈诗;别不出劲峭别谈诗;别不出圆融别谈诗;别不出歧义别谈诗;别不出混沦别谈诗;别不出先验别谈诗;别不出个性别谈诗;别不出境界别谈诗。
童年学诗札记(1815)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讲究“触物留情”,“丘壑内营”,通俗地解释就是注重表现画家肉眼看不见的心灵镜像、精神高原、人格力量。从诗书画艺术同源这一维度剖析,现代诗正如千里冰封、最冷地可达零下70度的北美洲格陵兰岛巨大的冰山。这座诗的冰山,其主体无疑主要是指诗的意象深层结构链。这是诗人内在生命、人文情怀、艺术个性多重辐射之后的审美结晶。
一言以蔽之,从事各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如果想“畅神”、“怡性”,其前提条件是心灵首先要做到静、净、境。个中的“静”,指心灵空间要澄静、安宁、虚无;“净”,指诗人的精神世界要做到环保、无尘、干净;“境”,指诗人艺术创作要达到卓尔不群的思想境界。换句话来讲,一个灵魂肮脏的人,即便他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
童年学诗札记(1816)诗是诗人以情人般的柔情,英雄般的气度,圣人般的睿智,伟人般的境界,神祇般的魔力,加上政治家的远见,艺术家的旷达,史学家的底蕴乃至大自然的隐喻及暗示,全方位观照社会、人性、生命以及一切可能性。
童年学诗札记(1817)断根难存活,剪枝促健康。鉴于此,诗人必须在赓续传统文脉、精神底蕴、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重塑融华夏传统脐血、时代特征、人性温度、生命活力、灵魂品相、人格魅力、文化能量、诗性顿悟、全新认知于一炉的当代汉诗。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 童年简介:
![]()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