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园荷塘的晨曦
作者 张晶
初夏的京城还透泛着深深的凉意。穿着短袖体恤的我,在强烈而持续的兴奋里,从入住的“兰亭汇酒店”出来,左转荷清路前行不到五百米,左拐至双清路,再步行四五分钟,就一眼瞥见熟悉的清华大学的正门了。
该是太阳刚刚升起的缘故吧,在那清澈而透明的晨曦里,还泛着红黄而模糊的光霞。宽阔而敞亮的大马路上,机动车的稀疏,几乎和地铁的进出频率大体相当,往常人流摩肩接踵的马路,清净的难以令人置信。

近几年来,因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签约培训课程,进进出出著名的清华校园,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尽管没有了当初的惊奇与激动。可是,每一次进入清华园,我的内心依然是如初般的期待:心中竟然泛起了喜悦与烂漫、充实与梦幻、传奇与幸运的涟漪。这种带着幸福甚至些许激越的心情,一波一波、一浪一浪的击打着柔柔绵长而百转缠绕的思绪。
在翠绿掩映着高高大大的银杏林、杨树林、法国梧桐林里交互的穿行,沿着清华路一直向西,路过那带着百般文明、千般风雨的“清华园”牌坊,再直行百米后右拐百米,就来到“荷塘”了。这个“荷塘”,据说就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那个“荷塘”。

晨曦里的荷塘,静谧、恬淡、安逸。放眼望去,就在不远的塘里,一只野鸭子带着还没有足月的小鸭宝宝,嬉戏玩水。它们划过的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向外扩散开来,最早的一波,轻轻地抚摸着塘岸,又缓缓悠悠的反射回去,这返回的微波,让小鸭宝宝在一浪一浪的起伏里摇荡颠簸。该是对我手机拍照的莫名警惕吧,鸭妈妈带着鸭宝宝,呱呱的划着荷塘的清波扬长而去!

初夏的荷塘,有了三三两两的小荷萌芽,静静的浮在水面上,不过还没有蜻蜓的点水与巡弋,只有清澈的几乎可以见底的塘水以及在水底开始返青的水草。俯下身来仔细观察,偶尔可见约有小手指长的小鱼儿在潜底。然而,整个水面并不是如镜的姿态:水面上浮着的,就是不久前掉落下来的柳絮啊。
在内心的惋惜里,我的视线移向荷塘对岸。这里是整个荷塘的南侧,水面呈现为数十米的狭长状。定神看去,赭红色的驳岸石头上,站立着一只带着彩色羽毛的野鸭子。不过,只几秒钟的瞬间,我就否决了自己先前的判断:这根本就不是野鸭子,而是一只落单的鸳鸯。就在我准备更进一步的确认时,它就扑啦扑啦的飞到足高的树上去了。我四下张望,试图期待鸳鸯的另一半,然而没有。在失望的那一刻,我做出了一个近乎武断的答案:落单的鸳鸯可以飞,并且可以飞得很高,高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我忘情的观赏时刻,荷塘的四侧渐趋热闹起来。晨练的人、钓鱼的人,和我一样具有“荷塘”情结的人,都被眼前荷塘的美丽所诱惑。约会亲吻的一对恋人,陶醉在这夏曦的景色里,他们紧紧的拥抱一起,如入无人之境,尽管听不到他们口中的偶偶私语,但可以想到的是,他们该是在海誓山盟,相守今世,约定来生吧。
初夏的曦色,透过树叶的影子,斑斑驳驳的洒落一地。越来越多的人,都汇聚到荷塘的岸边。突然,一阵阵清脆的蝈蝈声响起。这是我手机设定的闹钟铃声。我知道,宾馆早餐的时间到了。


作者简介
张晶,江苏省监狱工作协会副会长。
研究员、二级作家。二级警务专员,二级警监。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曾任清华大学课程主讲,在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出版专著《中国监狱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正义实验》《走向启蒙》《深读矫正》《囚权主义》《第三代囚犯》等理论专著。
出版长篇小说《总矫正师》《爱上爱》两部,出版散文集《望知兴叹》。

主播简介
秦芳,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会员、朗诵联盟艺术专员。名篇•文学艺术网、世界文学联盟等十多个平台优秀公益主播。
立足于传播正能量。朗诵作品时常在多家都市头条、警营诵读、朗诵联盟、郑老师的话、皖人春秋和名篇.文学艺术网等平台刊播,深受听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