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气冲天鉄翅横
——重温岳飞《满江红》 家国情怀
宋今声
岳飞是我国宋代抗敌名将、著名军事家、词作家,从古到今,他的雄风浩气,涵养了无数中华儿女,大敌当前、揭竿而起,视死如归;同样,他的文魂墨魄,也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投笔从戎、忠贞不二,报效国家。岳飞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永恒骄傲,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永不凋谢的翘楚精英。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北宋末年,岳飞释褐从军后,十余年间,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每次迎敌,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敌军每当听到“岳家军”三字,闻风丧胆,偃旗息鼓,不战而退。后来,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迫害,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成为旷世冤案、朝堂耻辱、千古遗恨。
岳飞入狱之前,由于全国抗金气氛高涨,战场形势逆转,敌军大多退缩到黄河以北。此时,高宗赵构完全可以统领全国军队,团结合作,一鼓作气,收复失地,光复旧物。眼看胜券在握而不能提师北上,参与全国解放,岳飞登高远望,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挥笔写下了这首旷世不朽杰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首《满江红》,集中体现了“精忠报国”,自从问世,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自立不屈志、图强爱国心。尤其是在外敌入寇之际、民族危亡之时,这首词以其震撼江河的威武气魄、慷慨激昂的奋进精神,感染和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告别亲人,走出家门,同仇敌忾,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岳飞作此词,当是秋季。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他按剑临风,北望中原,作为一名武将,筋骨健全,血性尚在,羽翼丰满,铁翅正举,而不能指挥金戈铁马、身先士卒,横扫疆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直捣黄龙府”,光复家园;男儿至此,那是何等的耻辱、何等的遗憾?作为背有母刺字、身披铠甲袍的将帅,不能领兵参战、为国尽忠,枉读圣贤书,空怀报国志,那又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怆然!此时此刻的他,威武激荡神池、壮烈汇集灵沼,仰天长啸,不吐不快!于是,“怒发冲冠”,鄙视议和偷安,藐视强敌窃喜,表明忠诚心志,抒发悲壮情怀。他独上高楼,依凭阑干,极目长天,满腔热血和濡浓墨,狼毫饱蘸赋予砚端,手按云蓝,灵感飞驰,一挥而就《满江红》。凌云壮志,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气势磅礴。英雄笔锋,若铁帚,横扫四野;似利剑,刺透星空。雄壮墨痕,激荡英雄忠愤气概;威风凛凛,犹若闪电,划破苍穹。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全词金汤铁铸,雄壮豪放,风驰电掣,滚滚若雷鸣,响太空、震寰宇。一曲威武豪放的战歌,永远留在浩瀚的时空里,千古传诵,激励后人。
曾经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带领弟弟执耒耜、事稼樯;傍学泮、习文章的农家子弟,岳飞在这首词里,念念不忘人生之贵,光阴更贵,给我们留下了一句千古不褪色的立世箴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人世所有人,不论身在何处,正在何干,在学校、在军旅;在职场,在田地,都要珍惜光阴,不能衣食无忧,戏耍时日,浪费青春,无所事事,以免“少无所就,老无所依”,空活百岁,追悔无及。
岳飞,和所有的炎黄子孙一样,无论身处何地,哪怕是两军阵前,时有腥风血雨,仍然立足寸土,心忧天下,使命感不丢,责任感不失;为了国家安宁,国土完整,不惜一切代价,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是那个时代的民族精英,也是当今乃至今后我们中华民族的楷模。(1468字)
此文应《中国组织人事报》之约撰写于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