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独自一人西行求法,跋涉五万余里,历经生死磨难,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
玄奘法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在此间的六年中,法师刻苦学习佛教经论,钻研诸部法义。此后,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遍访名师,成为当时印度学识最渊博的佛教大师,深受戒日王之敬重。
戒日王曾为法师设无遮辩论大会,法师在会上讲述了《制恶见论》的要旨,提出“真唯识量”的论点,并悬之于会场外。
一连十八天,法师一人高居论坛,阔论雄谈,没有一个人能辩倒他,也没有人能改动《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
会后,十八位国王和诸多僧人、学者在玄奘法师座下皈依了大乘佛法,他成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获得了“大乘天”、“解脱天”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