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本栋,男,儋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作人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紫色尘缘》,文集《爱情没有预约》,新闻作品2002年获《黑龙江日报》好新闻一等奖。2003年获得团中央第四届全国“乡村青年文化节”先进个人称号。

幸福跑道环村来
作者 / 孙本栋

六罗,一个隐藏在偏僻山林环绕的小村庄,却因为坚持38年办自己的“村晚”,受到央视的关注,一度抢占了央视新闻联播的黄金热播的三十分钟的时间,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六罗村是儋州市和庆镇美万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有 110户,约500个村民。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1986年寒假期间该村在市里读初二的邓伟忠同学突发奇想:央视有大的春晚,我们村不妨也模仿央视举办属于自己农民的春晚,于是召集了庞国顺、王海明、邓瑞琴等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少年一起张罗村晚。从最初的十几个文艺爱好者唱歌跳舞,村民你一家我一家自筹一两元钱,热热闹闹的一路走来,38年从未间断,成为村里和附近村民们春节必看的文化大餐。

二月二龙抬头的第二天,我和海南大学教授符海玲驱车从儋州市那大镇经过二十多公里,来到了六罗村。在山环水绕的乡间水泥路上,在每个拐弯的显眼处,总会在橡胶树上绑挂着“2023年六罗村晚”路途标识牌,才使得不用开导航也能顺利到达该村。在水泥道路的中间鲜艳地刷了三条彩虹道的斑马线,这是不同于我前两次来到该村的地方。
车子停在了村子的文化室对面的空地上,对于第一次到访该村的符教授,是那么的惊奇。一个仅仅百余户的自然村,居然有一个大大的灯光效果俱全的大舞台,实在罕见。

村主任邓少宏准时接待了我们。一落座,带着更多的疑问,符教授就村晚的历史沿革,村里的乡风民俗打开了我们今日此行的话题。
据邓少宏介绍,该村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村里绝大多数姓邓,开村始祖邓大英在清朝道光年间(大约在1840年前后),从广东惠州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世代为农。村里等王、林、庞等姓氏家族和邓姓家族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邓姓也没有排斥他们,大家世代友好地相处。村里从举办村晚近四十年来,从未出现过打架斗殴寻恤滋事、抢劫、电信诈骗的恶性事件。村晚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良好乡风民俗在儋州市是被外界所称赞的。
回忆起当年的“壮举”,现今在广州发展的邓伟忠和留在村中任教的王海明,都不无感慨,当年不经意的举动,竟然让“六罗”蜚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让六罗村乡村文化引领成为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即使工作再忙,邓伟忠都会在春节前后询问村晚的举办情况,有机会都会回到村里看看村晚,成为一种撂不下的记忆和“乡愁”,每有记者采访和接待,王海明都会课后过来接待,可见他俩对于六罗村晚的感情之深。
临近中午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万寿强接待了我们,并带着我们环村走走,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的空气。看到整洁的街道,仿佛我们不是来采访来调研的,我们就像来这里度假休闲一样。万支书说,我们打算拿出100间闲置的房间,对外进行民宿的出租,打造六罗文化民村。他用手指给我们看,村边的橡胶林地里是种植的大叶粽叶,这些都是从白沙县和琼中县购买种苗种植的。让我们看看道边的小叶子植物,他摘下一片,拿在手上说,我用这种小叶子来包我们的客家粽,让游客在这里自己动手包,动手煮,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体验感。大叶子和小叶子,我们已经种植了很多面积,形成种植基地。我们要包出的自己客家风味粽子,通过电商平台,向外界展示我们六罗的绿色品牌。
对于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万支书谈到了自己的想法。除了打出粽子的品牌效应,我们还要结合六罗的自身优势,结合美万革命老区的特点,发展红色旅游,形成美万红色旅游,六罗文化展演游、休闲农业观光游、形成旅游路线。他说 ,近十年来,儋州市举办了儋马国际马拉松比赛,让儋州融入了国际。今年儋州举行了马拉松比赛和海南省第六届运动会,组委会把热身赛选在了六罗,环村10公里的彩虹跑道就是组委会组织人力来划的。

谈及今后的发展,致力钻研于农业农村经济的符海玲教授支招说,你们是客家人,就要讲好客家文化,利用文化室现有的条件,把客家文化的历史图片、实话展出来,要弄出客家风格的建筑,要找好文化的软实力的所在,形成文化的硬实力。
当我们说道海儋高速一旦修成后,六罗村就会距离该高速路仅仅一公里。快捷方便的高速路是村民所期待的,而摆在全村当前的要务是如何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村支书和村长已经在小试牛刀中发展,默默带领着村民往前奔。这幸福的未来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五彩的彩虹道已经鲜艳地绘在了村里的水泥路面上。而村民盼着致富的康庄大道也是环绕着这个山清水秀,环绕在满满文化正能量的六罗村村民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