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之火烘干的甜心
原创 46团学兵 白宝存

刚过初五,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买回来一兜红薯。进门直冲厨房,噗噗咚咚倒进水池里,哗哗洗开了。“见天见的鸡鸭鱼,牛羊肉,吃的肚胀上火舌尖疼,赶紧吃点这败火清肠……”孙女高兴的手舞足蹈。
新品种 “一枝香”,美人出浴般的展现在眼前。紫红薯皮 ,苗条细长的身体,光溜溜、湿漉漉的真是养眼,让人有种拿起来就想生啃几口的欲望。“嗨,这日子过得,颠倒颠。 那敢想啊,肉都不吃挑红薯,这是度荒的粮啊”
红薯,是舶来品,被称为番薯。明万历年间,福州商人陈振龙在吕宋(菲律宾)发现此植物耐干旱,耐贫瘠,抗逆性好,易栽植,关键是产量高。想起国内天灾人祸侵扰,粮食短缺,如在国内栽培……。可当时吕宋视番薯为国宝,严禁带出。陈振龙几次冲关未果,几乎丧命。后突发奇想,将番薯藤条和缆绳绞编在一起涂上泥浆,才骗过西班牙殖民者的关卡,带回种植成功。几百年来,高产量的红薯不知救了多少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啊。
儿时,害怕红薯又离不开红薯。顿顿吃,烦。不想吃,饿。不吃也得吃,好无奈!吃的胃烧胃胀吐酸水,就泡在菜汤里面中和一下吃。从小学到修筑襄渝铁路这十几年里,红薯一直是主粮。卖粮时,派“尖兵”先到粮站打探一下,是干面甜的红皮还是那种蒸熟后稀溜软的白皮。发现目标,车未卸完,队就呼啦一下排的老长。十几斤红薯顶一斤主粮,我家8口人,买粮就得拉辆架子车。就这也不够吃,还得时常到二道塬上买。
关中道号称“八百里秦川”,咸阳正是白菜心。城北六七里,有一道从宝鸡延绵到潼关的丘陵,陕西把此称为一、二道塬。城距二道塬十余里,一路上坡。骑车上去,太难,推着走吧!
冬日,早起四五点,天还黑麻咕咚的,我和哥哥就爬起来,骑上家里那辆那都比铃响的“二八大驴”,急冲冲奔向二道塬,去赶天亮就散摊儿的农市。这渭北旱塬带,干旱缺水,却成就了红薯,干面甜,还便宜,一块钱可买到十七、八斤。当地农人做生意搞价不出声,而是把手缩进袖筒里,伸手指摸价。光看见买卖双方嘴里说着:“这、这,再添点,成咧”,旁人近在咫尺,也愣是不知道啥价格。
一根棍子,抬起大杆秤。称罢满口袋货,忙找人稳住“二八驴”,抬起袋子往后架上放。这可是要放稳的。袋距放不匀,轻重不一,不是车头高翘,就是往一边倒,很不好行走。要是连人带车倒地就更麻烦了,如没人相助,急得哭也扶不起来。从塬上下来一路下坡,要稳住身体,重心往后,双脚呲地往下溜。一会就大汗淋漓,胳膊两只棍似的啁的可是太难受了。
那天觉得特别冷。天亮时才发现是变天了,还下起了小雪粒儿,打的脸疼,还直往脖子里钻。赶紧往回赶,一点没敢耽搁。塬高风大,无遮无拦,刮得车子直往一边斜。紧紧抓住车把往怀里搬着,还得往下压着。否则,不是车头高翘就是车身左右摇摆。天给人作对,竟然下大了。风卷着雪溜地打着旋儿,贴地面往低洼处跑。路面看着非常平坦,实际这会是最难走的。一马平川的路面,看不出来哪儿是坑。这不,一不留神,自行车滑进了马车留下的车辙里,车身一斜,“哐当”,人仰马翻!倒进了路边的沟渠。多亏我和哥这两个半大小子,扶起车子就往前赶,谁还有时间喊疼。打仗似的一来一往一上午,还累得气喘吁吁,尤其是两只手,冻得都不是自己的了。
我最怕洗红薯。居民区无自来水,水井边摆个木盆就是战场。老人们说水凉不让女娃洗。严重不服,男娃就不怕凉么!冒着雾气的井水,倒入盆中,一会儿就冰冰凉了。那时的红薯可没现在的秀气,个顶个的相扑队员,蒸的时候得切成几块。还有些圆不隆咚的像个地雷,凸凹不平的凹处藏满了黄土,得用刷子喽。太冷了,双手离水,北风一刺,就感觉皮肤在一点点的开裂。要为自己抢时间,洗刷的速度那个快哟。只听见哗哗水声和刷子摩擦声。一遍洗完,水就成泥糊涂了。换一盆刚打出的井水,温温的,赶紧把手放进去暖暖,随后才倒进红薯,在衣襟上擦两下,就赶紧操起手来。那冰冷的手指,在温温的皮肤上从没知觉到慢慢发麻、渗着发疼……那滋味啊,想起来就不由的搓搓手指。

前排:闫爱玲,后排右一:白秀娥,右二:雷喜彩。
修建襄渝线,想着是部队供应,再也不以红薯果腹了,谁也没想到那时艰苦成那样。据说当时全国四个县不通公路,陕西段就占了仨。交通不畅,水运跟不上需求;我们属新建连队,没有粮食积蓄,没有连队自办的副业补充;加上一群正长身体的半大小子,本身就能吃,加上干重活,出大力,饭量成倍增长,大得连自己都害怕。无底洞啊!长时间的半饥饿状态,大家都想着能美美的吃一顿饱饭。那是奢望!别说粮食,就连“度饥荒”的红薯也没那么多。哎呀,哪怕把它饱餐一顿,也是多大福份啊!在山民收过的红薯地里,我嚼着拇指粗的红薯根,都觉得那么香甜。我真是体会到了“饿了一口,饱了一斗”的含义。我时常奢望:亲人们啊,快给我寄点……。
距1971年春节还有十几天了。一天,战友大声喊我取包裹。哦!呆愣十几秒,我连跳下两个2米多高的石台,直插连部。一款包皮布缝制的小袋子,歪扭扭地斜放在会议桌上。用手揣摩一下,软软的,还有点弹性。肯定是吃的!心里一阵激动,但还有点疑惑?我一直告诉家人,这里生活很好。谁告的密!
是谁!邮包地址是熟悉的,邮递人写的是“余秀彩”。一头雾水,我不认识啊……
坐在上坡上,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尽管饥肠辘辘,还是先打开了信,一行娟秀的小字映入眼帘。

当年,我们都是一群青涩的娃娃,纯真而快乐。摄影十天后,我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前排右一:闫爱玲,中排右一:白秀娥,四、五是老师和工宣队师傅,后排右三:作者。
白宝存同学好:我是白秀娥。离校赴三线已几个月了,得知你们哪儿生活艰苦,同学们很着急。想帮助你们,可还没分配,经济尚不独立。我和咱文艺队的闫爱玲同学凑了点钱,到二道塬赶早集买了红薯,蒸好切了片儿,让我妈带到车间,在暖气上烘了一个星期,还有点潮湿,想着你们挨饿,等不及了……。
很平静的看完信,泪水却不知不觉的瞬间涌出。
那时候,企业14年没涨过工资。父母每月就是40多元人民币,能从自己口中抠出几元钱,买红薯,洗净蒸熟烘干……这对她们一个完全依赖父母生活的十七岁小女生来说,多么不易啊。我立即想起和哥哥赶早集的情景……寒冷的北风,艰难的上坡、下坡,自行车驮着红薯,东倒西歪艰难前行的情景都浮现在我的眼前……两个小女生啊,光是买红薯,都不知道她们受了多大的难为……
轻轻地捏起一块薯片儿,软软的,潮潮的,在阳光下泛着黄黄的色彩。对着太阳,透出黄亮黄亮的黄金色!
慢慢地放在口中。糯糯的,好香,好甜,好---好吃呀!尽管很饿,我也没有狼吞虎咽,没有充饥似的吞嚼,而是慢慢的放在嘴里,慢慢地品,细细的品,在品薯片的滋味,在品纯情友谊的甜蜜,还有,一个17岁少年那懵懂的感觉……我打破了几个好友“寄来食物大家分”的约定,自私的把薯片藏起来独享,但是把省下来的发糕分给了大家。
当大家为我的慷慨不好意思时,我已坐在山坡上独享口里和心里的双重甜蜜了。小小的咬下一点,在嘴里嚼呀嚼呀,反复地嚼,让那股香甜的味觉在口中长时间的保留。满口清香,满口香甜,一直甜到心里……
我真的被这纯真的同学情谊打动了……
后来,我自己也煮过、蒸过、烤过、晒过多个品种的红薯,但始终没吃出过那样的味道,那个在我口中,不!在我心里保持了52年的那种香甜独特滋味。
曾问过为什么回信要写余秀彩,她是谁?问那薯片儿制作过程?她们抿嘴笑着说不记得了。

我们相聚在春天里
妻子说:傻样!那是用最纯真的情谊之火烘干的。没有虚假,没有杂念,没有一点水分,那是最纯最美的甜心!
槛外人 2023-2-23